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纠奏的意思、纠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纠奏的解释

谓举察其罪,上奏朝廷。《后汉书·种暠传》:“时所遣八使光禄大夫 杜乔 、 周举 等,多所纠奏,而大将军 梁冀 及诸宦官互为请救,事皆被寑遏。”《南史·王镇之传》:“ 会稽 内史 王愉 不奉符旨, 镇之 依事纠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纠奏"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法律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监察制度中检举揭发官吏的过失或罪行,并向君主或上级官府呈报的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构成

    • 纠:本义为缠绕,引申为检举、督察、矫正。《说文解字》释“纠”为“绳三合”,后衍生出“举发”之意,如《周礼·天官》载“以纠万民”。
    • 奏:指向君主进言、上书,特指以书面形式呈报,如《史记·酷吏列传》“劾奏”。
    • 合义:二字组合即“检举并上奏”,专指对官吏违法失职行为的官方举报程序。
  2. 权威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

    纠奏(jiū zòu):举发弹劾,向上奏报。

    例证引《后汉书·百官志三》:“御史中丞,掌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


二、历史制度背景

  1. 监察职能的体现

    “纠奏”是古代监察机构(如御史台)的核心职能。唐代《通典·职官六》载:

    “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其中“弹纠”即“纠奏”,强调其震慑百官的权威性。

  2. 程序与对象

    • 对象:主要针对官吏的贪腐、渎职、僭越礼制等行为。
    • 流程:监察官调查取证后,需撰写奏章呈报皇帝裁决,如《唐六典》规定“凡事非大夫、中丞所劾而合弹奏者,则具其事为状,大夫、中丞押奏”。

三、经典文献用例

  1. 《资治通鉴·汉纪》:

    “侍御史侯史光持节纠奏,免官者十余人。”

    此处“纠奏”指御史依律检举并奏请罢免渎职官员。

  2. 《宋史·职官志四》:

    “殿中侍御史二人,掌以仪法纠百官之失,凡大朝会及朔望、六参,则东西对立,弹其失仪者。”

    说明纠奏涵盖礼仪失范等细节,体现监察的全面性。


四、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纠奏”已罕用,其功能由“检举”“弹劾”“举报”等词替代,但作为历史术语仍见于研究古代法制与监察制度的文献中,如:

“唐代御史的‘纠奏’权是制约相权、维护皇权的重要机制。”(《中国监察制度史》)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释义来源:卷九,第1073页。
  2. 《后汉书·百官志三》(中华书局点校本)
    • 职能记载:卷三十四。
  3. 《通典·职官六》(杜佑撰)
    • 唐代监察制度:职官典第四十一。
  4. 《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司马光撰)
    • 实例引证:卷五十二。

(注:因古籍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社纸质文献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纠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检举罪行并上报朝廷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指检举罪行并上奏朝廷,常见于历史文献中。该词由“纠”(检举、矫正)和“奏”(上奏)两个动词连用构成,强调通过官方渠道揭发不法行为。

2.历史用例

3.词语结构

“纠”有检举、矫正之意,“奏”指向朝廷上报,两字连用体现古代监察制度中的揭发与上报流程。

4.现代适用性

该词现已罕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司法或政治制度时参考。现代类似概念可表述为“检举”“弹劾”等。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后汉书》《南史》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辨约剥蚀不爽利层阁扯常大对卢带冕大喇喇道语等极独胆英雄鹅掌菜吠蛤凤友鸾谐覆墓钢纸工农兵方向共同诉讼寡学好修黑藻洪涔黄骢曲晦伪魂台货流火上弄冬凌建材济济哄哄津岸金正乩训机组克扣口讲手画口水话困醉理疗琉璃幔省媒婆眇緜明安媲迹破帖泼脏水扑速清惠入竟赡家沙原试翼桃夭之化填具庭右讬家畏义险征小心小眼邪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