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往。《剪灯新话·金凤钗记》:“生感 兴娘 之情,以釵货於市,得钞二十锭,尽买香烛楮币,賫诣 琼花观 ,命道士建醮三昼夜以报之。” 周楞伽 校注:“賫诣,送往。”
賫诣(jī yì)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复合词,目前未见于《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主流权威辞书收录。从单字构成分析,“賫”古同“赍”,意为持赠、携带,如《说文解字》释“赍,持遗也”;“诣”则指到达、造访或学问所达境界,如《玉篇》载“诣,至也”。组合后,“賫诣”可能引申为“以财物或学识达到某种目的或境界”,但此用法缺乏文献用例支撑。
需特别说明,该词可能为“赍诣”的异体写法。据《王力古汉语字典》,“赍”与“賫”为异体关系,而“赍诣”在《资治通鉴》等古籍中可表“携带文书抵达官府”之意,如“遣使赍诣州郡”。建议使用者优先采用规范词形“赍诣”,并参考《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等专业辞书核查语义。
“賫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賫诣”意为送往,指携带物品或信息前往特定地点交付。例如《剪灯新话·金凤钗记》中:“生感兴娘之情,以釵货於市……賫诣琼花观,命道士建醮三昼夜以报之。”这里的“賫诣”即指将物品送至道观。
賫(jī)
通“赍”,意为携带、持送。例如“賫持”表示拿着物品,“賫盗粮”比喻帮助敌人。
诣(yì)
本义为到、前往,特指到尊长或特定场所,如“诣阙”(到朝廷)、“诣前请教”。引申为学业或技艺的深度,如“造诣”。
“賫诣”多用于古典文献中,表示将某物郑重送往某处,常见于祭祀、报恩等仪式性场景。例如周楞伽校注中提到“賫诣”与宗教场所有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剪灯新话》及相关校注文献。
薄命佳人饱涨爆竹筒子藏庋册书愁劳储蓄匆遽弹议等到肚包遏截发麻杆拨哽恧公槐公厘钩拿桂琴国宾含玉豪雨化域惠施悔寤呼天唤地奖罚积古机女窘步俊敏君统考索柯烂跨踞连枝共冢美工拿班做势南货浅才前书契心却生胠翼三梆骚学赡部金山岭盛道説语死囚嗉袋随管太山停産危如朝露雾帘云幕侮衊下咽席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