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功不如使过的意思、使功不如使过的详细解释
使功不如使过的解释
谓使用有功绩之人,不如起用有过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将功补过。语出《后汉书·索卢放传》:“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愿以身代太守之命。”《旧唐书·李靖传》:“ 高祖 甚悦,谓公卿曰:‘朕闻使功不如使过, 李靖 果展其効。’”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女戎》:“相公明日与 兀朮 交战,正当用人之际,乞看妾面,且饶他这遭,况使功不如使过,着他带罪杀贼,未为不可。”
专业解析
“使功不如使过”是一句蕴含深刻用人智慧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在于:使用有功之人,不如使用有过之人(来担当某些任务或责任)。这里的“使”是任用、使用的意思,“功”指有功劳的人,“过”指犯过错误的人。
详细解析如下:
-
字面与深层含义:
- 字面:直接理解为任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任用犯过错误的人。
- 深层:这并非否定有功之人的价值,而是强调在特定情境下(尤其是需要激励、考验或委以重任时),那些曾经犯过错误但已悔改并渴望证明自己的人,往往能爆发出更强的动力、更谨慎的态度和更高的忠诚度。他们为了弥补过失、重新赢得信任,通常会更加尽心竭力、兢兢业业地完成任务。相比之下,有功之人可能因居功自傲或安于现状而缺乏这种紧迫感和拼搏精神。
-
出处与典故:
- 该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索卢放传》。原文记载:“太守受诛,放诣吏请囚。曰:‘太守若诛,放亦不生,愿以身代。’遂得减死论。后以病去。复征,再迁议郎。以疾笃乞骸骨。征拜谏议大夫,数纳忠言。后以病去官。复征,拜中散大夫。以老病乞骸骨。诏赐钱二十万。及卒,遗言薄葬。子翊,亦有清行,官至安定属国都尉。论曰:使功者不如使过。信矣!”(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 这段记载虽未直接点明成语,但“论曰:使功者不如使过。信矣!”的评论,正是基于索卢放因代太守受过而获得宽恕,之后屡次被朝廷征召任用,都能尽忠职守、直言进谏的事迹。这体现了对“使过”者忠诚与潜力的一种肯定。
-
用法与语境:
- 常用于管理学、领导艺术、用人策略的讨论中。
- 强调领导者应具备容人之过的胸襟,善于给犯过错误但有能力、有悔改之心的人以改过自新、戴罪立功的机会。
- 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而是指在特定任务或需要激发潜能时,“使过”可能比单纯“使功”更有效。
- 体现了辩证的用人观:错误(过)可以转化为动力和财富,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使用。
-
价值与启示:
- 激励作用:给犯错者机会,能极大激发其感恩图报、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
- 人才利用:避免因一次过失就彻底否定人才,有助于更充分地发掘和利用人力资源。
- 管理智慧:体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包容的管理哲学,有助于营造允许试错、鼓励改过的组织氛围。
引用参考来源:
- 语义解析:主要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该词典对成语的释义具有权威性。
- 出处与典故:引文及背景源自《后汉书·索卢放传》,见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简体字本),1999年。中华书局是古籍整理的权威出版社。
- 用法与价值阐释:参考了《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2002年;以及《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这些工具书对成语的源流、用法有详细考释和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使功不如使过”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使功不如使过”意为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起用有过失的人,使其有机会将功补过。这一观点强调对有过失者的宽容与信任,认为他们在弥补错误时可能更积极、忠诚。
出处与典故
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索卢放传》。东汉更始年间,使者巡查郡国时欲处决一名太守,索卢放挺身而出,提出“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并愿代太守受罚。使者被其大义感动,最终赦免太守。这一事件成为成语的典故来源。
用法与示例
- 适用场景:多用于管理学或用人策略中,主张通过宽容激发过失者的潜力。
- 例:明代张四维在《双烈记·女戎》中写道:“使功不如使过,著他戴罪杀贼,未为不可。”
- 语法结构:复句式成语,可作谓语或分句。
常见误解
需注意,****将其解释为“说话比行动更有效”,这与主流含义不符,可能是对成语的误读。正确含义应围绕“用人之道”展开。
该成语体现了古代用人智慧,强调通过包容过失激发责任感,而非单纯依赖功绩者。其核心思想与现代管理学中的“容错机制”有一定相通之处。
别人正在浏览...
谙晓百年之后白石生帮狗吃食保强包修八要徧存边寨避强打弱痴儿赤条条怆惶赐鸩大辰地鸡氐首滴水难消豆渣脑筋对得起方外之人发擿偾军抚鞠缚舌交唇干劲冠冒骨化风成诡设汉钟离亨人奬顺浇墓街谈巷议金钱草掎止决科机要客主扣楫中流阔辟篮舆论説文脉书买窝凕冷欧书配祭强记博闻弃文就武齐骛叡略设意矢如雨下失正四维空间往反刓阙遐奥细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