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失其正道。《穀梁传·桓公九年》:“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 曹伯 失正矣。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内失正矣。内失正, 曹伯 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孔子 曰:‘夫人君而无諫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2).错误;讹误。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石经》:“ 天寳 中,予在太学,与博士诸生共论经籍失正,为欲建议请立大 唐 石经。”
《汉语大词典》对"失正"的解释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失去准则或偏离正道,《左传·桓公九年》"战不正胜"孔颖达疏"战无必胜,言正胜者,战若不胜,则无以得存,故以胜为正,若其不以得存为心,是战失其正"即为此义;二特指嫡长子未能继承正统,如班固《白虎通·五行》"太子即位,不改名者,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也"所述宗法制度中的继承规则;三指文风失却雅正,如《文心雕龙·史传》"俗皆爱奇,莫顾实理"所指的史传文体流变现象(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七版)。该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被界定为书面用语,强调偏离正确方向或准则的核心语义(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失正”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失去正道
指偏离正确的原则或道德规范。例如《穀梁传》中提到“曹伯失正矣”,意为曹伯违背了诸侯应有的礼制。此外,《孔子家语》也提到“人君无谏臣则失正”,强调君主若缺乏规劝的臣子,便易偏离正道。
错误或讹误
指文字、经典等内容存在谬误。如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讨论经籍的“失正”,主张校正讹误以恢复经典原貌。
“失正”既可指抽象的道德偏离,也可指具体的文本错误,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穀梁传》《封氏闻见记》等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报嗣霸王风月不听手甸地吊钩顶芽豆娘多歧乏事分岁奋行桴木钢镚儿敢想敢干犷顽惯熟桂殿兰宫害硶韩蜨画圣肩吾焦沙烂石桀猾戒绝寄卖劲骨丰肌尽止禁制品空界腊蚁累足成步冷冻厂料得马廏没作理会处鸣骹木镞骈联愆素虬龙企效岨谷戎戒伤挫擅管审当诗囚十三陵石鱼湖説不上嘴碎锦岁羡榻车徒费唇舌推天抢地推绎望诊挖年温念醯鸡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