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失其正道。《穀梁传·桓公九年》:“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 曹伯 失正矣。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内失正矣。内失正, 曹伯 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孔子 曰:‘夫人君而无諫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2).错误;讹误。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石经》:“ 天寳 中,予在太学,与博士诸生共论经籍失正,为欲建议请立大 唐 石经。”
“失正”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失去正道
指偏离正确的原则或道德规范。例如《穀梁传》中提到“曹伯失正矣”,意为曹伯违背了诸侯应有的礼制。此外,《孔子家语》也提到“人君无谏臣则失正”,强调君主若缺乏规劝的臣子,便易偏离正道。
错误或讹误
指文字、经典等内容存在谬误。如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讨论经籍的“失正”,主张校正讹误以恢复经典原貌。
“失正”既可指抽象的道德偏离,也可指具体的文本错误,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穀梁传》《封氏闻见记》等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失正》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失去原有的正直和道德准则。当一个人失去了正直和道德标准,行为不端正、不诚信、不道德时,就可以用《失正》来形容。
《失正》的部首是“失”,字形形象地描述了人失去的状态。它的笔画数目是5画,包括了一横、一撇、三提。
《失正》一词源于汉语,属于现代汉语词汇。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失正」。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与现代写法相比,有些许不同。具体而言,它的古时候写法为「釀正」。
1. 他曾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可如今却已经完全失正了。
2. 那位政治家在选举中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显示了他的失正。
3. 这家公司之所以陷入了困境,根本原因就是管理层的失正。
失去、失望、失业、失灵、失常等。
近义词:失德、背道、不正。
反义词:坚守、守正、廉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