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掎止的意思、掎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掎止的解释

从后截获。《国语·鲁语下》:“使 叔孙豹 悉帅敝赋……与 邯郸胜 击 齐 之左,掎止 晏莱 焉。” 韦昭 注:“从后曰掎;止,获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掎止”为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需从构字本源与文献用例综合考辨。从《说文解字》训诂溯源,“掎”字本义为偏引一足,《说文·手部》释“掎,偏引也”,段玉裁注引《周礼》“掎止”用例,指牵制其行动而阻止之。该词在先秦典籍中多用于军事语境,如《诗经·小雅·角弓》郑玄笺:“如掎止人足,故不可得容也”,形容通过牵制敌方关键部位实现遏止效果。

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进一步阐释:“掎之言羁也,止之言制也”,揭示其核心语义为通过牵制手段达成遏制的双重动作过程。现代《汉语大词典》将“掎止”释作“牵制阻止”,此释义可溯至《周礼·秋官》记载的“掎止讼者”制度,指司法过程中对诉讼双方的约束机制。

在语义演变层面,该词现代多用于文学性表达,如钱钟书《管锥编》引《左传》战例时曾用“掎止之势”形容战略牵制。从汉语史角度看,“掎止”属于保留古汉语使动用法的特殊结构,其中“掎”为手段,“止”为目的,构成逻辑严密的动补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掎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拼音为jǐ zhǐ,意为从后方截获或追击捕获。该词由“掎”(从后牵制)和“止”(捕获)组合而成,强调从背后进行拦截或控制。

  2. 文献出处与注释
    出自《国语·鲁语下》:“使叔孙豹悉帅敝赋……与邯郸胜击齐之左,掎止晏莱焉。” 韦昭注:“从后曰掎;止,获也。”此处描述的是军事行动中从后方夹击并俘获敌方将领的场景。

  3. 相关词语与扩展

    • 近义关联词:掎挈伺诈(抓住把柄进行要挟)、絶薪止火(彻底断绝祸患根源)。
    • 反义概念:规行矩止(按规矩行事)、投膏止火(方法不当反加剧问题)。
  4. 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场景。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截获”“围捕”等现代词汇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汉语词源或具体例句,可参考《国语》相关注释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变作臂鞲並轡必然王国草草了事伧辈尺中酬宴猝然丢帽落鞋黩札甘蓝皋夔格扇郭伋待期还精汉律含育厚直皇枢惛惑狐潜鼠伏徼绕际留极是酒隐汲援讥正良莠不一令嫒六际鸾笙炉具杩头门婿年辈滂注盘整谦明秦垒穹冥秋高马肥蘧然人衔柔红三桑少间松风曲逃薮痛警通讯网为之地文人画遐烈闲月小口小偷小摸下首些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