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浇墓的意思、浇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浇墓的解释

至墓前祭奠。 明 高启 《眉抚·夫差女琼姬墓》词:“待相约 吴 娃,寒食到此浇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浇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指在坟墓前洒酒或泼洒祭品以祭祀先人的传统仪式,是中华传统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词义、文化背景及文献依据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构成

    • “浇”:本义为灌溉、淋洒,此处引申为将酒水或祭品泼洒于地。
    • “墓”:指坟墓、墓地。

      合称“浇墓”,即通过洒酒、供食等行为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敬意。

  2. 核心含义

    特指在扫墓时以酒食祭奠亡者的行为,常见于寒食节、清明节等传统祭祖节日。其形式包括在坟前倾洒酒水、供奉食物、焚烧纸钱等,象征生者与亡者的情感联结。


二、文化背景与习俗

  1. 历史渊源

    浇墓习俗可追溯至周代“墓祭”制度。《周礼·春官·冢人》记载:“凡祭墓,为尸”,表明先秦已有祭墓礼仪。至唐代,寒食节扫墓成为定制,《唐会要》载:“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 浇墓作为核心环节被广泛实践。

  2. 仪式象征

    • 酒为通神媒介:古人认为酒能沟通阴阳,《礼记·祭义》称“酒醴之美,玄酒之尚”,以酒浇地象征逝者享用祭品。
    • 孝道传承:浇墓体现“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如宋代《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 反映时人对祭扫的重视。
  3. 地域差异

    北方部分地区(如河北、山西)称清明扫墓为“浇墓”,需修整坟茔并泼洒酒食;南方则多称“挂纸”“培墓”,但酒祭环节普遍存在。


三、文献依据与权威参考

  1. 古代典籍

    • 《论衡·四讳》(东汉·王充):

      “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 印证墓祭为祭祀鬼神的重要场景,浇酒行为与之关联。

      (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东京梦华录·卷七》(宋·孟元老):

      “寒食第三节……诸陵园及百姓皆洒扫墓茔。” 明确记载宋代寒食节扫墓习俗。

      (来源:国学导航

  2. 地方志与民俗研究

    • 《顺天府志·风俗》(清代):

      “清明日,男女簪柳,提壶榼,供祭墓,浇酒焚楮,谓之‘上坟’。” 直接记录“浇酒”行为。

      (来源:中国方志库

    • 《中华全国风俗志》(民国·胡朴安):

      河北篇载:“清明日,具酒馔祭墓,焚纸钱,以新土覆坟,曰‘浇墓’。” 详述仪式流程。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浇墓”作为传统祭祀行为,承载着血缘伦理与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核,其词义与仪式在历史文献及民俗实践中均有明确依据。这一习俗至今仍在部分地区传承,是中华孝道文化与岁时节令体系的重要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浇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āo mù,其核心含义是到墓前祭奠逝者,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缅怀。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字面指“用水泼洒坟墓”,但实际引申为通过祭扫、供奉等仪式表达哀思,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敬意。这一行为常见于传统祭祀活动,如寒食节、清明节等特定时节。

  2. 文化背景与使用场景

    • 明代文人高启在《眉抚·夫差女琼姬墓》中写道:“待相约吴娃,寒食到此浇墓”,说明古代已有寒食节祭扫的习俗。
    • 现代语境中,“浇墓”多用于文学或口语表达,强调亲临墓地祭奠的行为,而非仅指物理意义上的“浇水”。
  3. 延伸理解
    部分资料将其归类为成语,突出其象征意义:通过具体仪式传递情感,反映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词引用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明代文献或相关文化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之若命百年之后霸衿雹凸表里相依彩蛋辞指地热学放纵不拘梵神烦亵拊拍感应干质更夜官谤官符挂帙国歌和说薨奄滑涽茧物简验距恶夸目料量理本林芬龙漏洛阳田妙道内务部虐戾呕逆陪拜皮油抢工七步气根启机秋蜩啓邑泉穸辱害善家尸骨未寒受尘水仙王随仇谈论风生推辞跅弛不羁娃草枭才销渴写放泄剂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