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的意思、鹅口的详细解释
鹅口的解释
即鹅口疮。 宋 唐慎微 《证类本草·禽·白鹅膏》:“小儿鹅口不乳者,白鹅矢汁灌口中。”《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鹅口》:“鹅口白屑满舌口,心脾藴热本胎原。”参见“ 鹅口疮 ”。
词语分解
- 鹅的解释 鹅 (鵝) é 家禽,比鸭子大,颈长,喙扁阔,尾短,体白色或灰色,额部有肉质突起,雄的突起较大,颈长,脚大有蹼,善游水:白鹅。鹅毛。鹅卵石。鹅毛大雪。 笔画数:; 部首:鸟; 笔顺编号:
- 口的解释 口 ǒ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专业解析
鹅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均源自其字面形象或引申比喻:
-
基本义:鹅的嘴部
- 解释: 指鹅的喙(嘴)。鹅喙通常扁平、宽大且呈橙黄色或粉红色,是鹅的显著特征之一,用于取食、梳理羽毛和发出叫声。
- 引用来源: 此释义为字面常用义,在描述鹅的形态时广泛使用,可见于《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通用语文词典中关于“鹅”的条目描述。
-
引申义/中医术语:鹅口疮 (é kǒu chuāng)
- 解释: 这是“鹅口”最常见的引申和特定用法,指一种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口腔黏膜(尤其是舌、颊、软腭)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因其病损特征为口腔黏膜上覆盖的白色斑膜,状似凝固的鹅口(鹅的喙部或鹅嘴上的凝乳状物),故得名“鹅口疮”。
- 症状特点: 口腔黏膜出现白色乳凝块样斑膜,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或有出血点。患儿可能伴有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等症状。
- 引用来源: 此义项为中医及现代医学的专有名词。
- 中医典籍: 在传统中医文献中已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等古籍对小儿口腔疾病有相关描述(虽可能不直接称“鹅口疮”,但描述了类似症状)。现代中医教材及辞典,如《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明确收录“鹅口疮”词条并解释其命名由来。
- 现代医学: 西医儿科学同样采用“鹅口疮”这一名称,指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权威医学书籍如《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有详细论述。
“鹅口”一词的核心意象源于鹅嘴的形态特征。其基本含义指鹅的喙部;而在实际应用中,尤其在医学领域,其引申义“鹅口疮”更为常见和重要,特指一种因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膜、状似鹅口而得名的婴幼儿常见口腔感染性疾病。
网络扩展解释
“鹅口”是中医术语,指一种以口腔黏膜白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即现代医学中的“鹅口疮”。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鹅口疮是婴幼儿常见口腔疾病,表现为口腔黏膜(舌、颊、上颚等)出现白色乳凝块样斑膜,形似鹅的喙部特征,故得名。
-
症状表现
- 口腔内布满白屑或雪片状斑膜,严重时可能伴随咽部肿胀;
- 患儿常因疼痛拒食、哭闹。
-
病因分析
中医认为此病多因胎热内蕴或心脾积热导致,与母亲孕期饮食、胎儿体质相关。
-
历史治疗记载
宋代《证类本草》提到用白鹅粪便汁灌口治疗,清代《医宗金鉴》则强调清热泻火的调理方法。
-
现代认知
现代医学证实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需抗真菌治疗,传统中医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治疗或诗句中的引申用法(如“鹅口山”等地名),可进一步说明需求。
别人正在浏览...
白磷白纻舞北郭先生悲悸避墬兵不厌权弼谐痴妬磁盘驱动器寸志大饼打冷战法廏讽説风物附益钢花歌曲乖望官子鬼子互明瓠种惊惶无措讥绳酒翁课则枯荄揆衡烂旰乐儿龙界龙窝鹿角菜率财马槽帽帬煤炱门印庙市闵酷木猫内刑凝曜怒步骈首就系朴茂凄冽虬卷阙亏人品神骏手癣税骖説论太狂生王猷棹沩叟效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