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违背尊长的心意。 汉 贾谊 《新书·数宁》:“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独曰未安;或者曰,天下已治矣,臣独曰未治。恐逆意触死罪。”
(2).指违背自己的心意。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一:“僕虽有志事学,亦不可遂……虽常以古书自磨濯,遇有逆意处,思有亲友讲説而不可见。”
(3).叛逆的心志。《魏书·陆俟传》:“反心逆意,既异餘犯,虽欲矜恕,未如之何。”
(4).预料。 清 唐甄 《潜书·贞隐》:“昔者 吕望 之未遇也,不逆意其得志于八十之年也。”
“逆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逆意”指违背意愿或心意,通常表示言行与原本意图相反,常见于描述抵触、反抗或预料之外的情境。
违背尊长心意
多用于古代语境,如汉代贾谊在《新书·数宁》中提到臣子进言时“恐逆意触死罪”,体现对上级意志的违逆。
违背自身意愿
明代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中“遇有逆意处”即表达内心矛盾,指自身行为与真实想法相悖。
叛逆心志
历史文献如《魏书·陆俟传》用“反心逆意”形容叛乱者的意图,强调对权威的反抗。
预料、预见
清代唐甄《潜书》中“不逆意其得志”表示对未来的推测,带有“意料之外”的隐含意义。
“逆”字本义为“方向相反、不顺从”,如“逆流”“忠言逆耳”(),与“意”组合后强化了“抵触、违背”的核心语义。
通过不同历史文献的引证可见,“逆意”的语义随语境变化,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建议参考汉典()和《新书》《魏书》等原著深入理解。
逆意(ní yì)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违背或相反的意思。表示与他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有一种背离原本意图的情感或态度。
逆意的两个字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心。辶是表示行走的意思,象形字,笔画数为3;心是表示心脏的意思,會意字,笔画数为4。
逆意一词的来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楷书和繁体字中,逆意的写法为「逆意」。
在古代汉字中,逆意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篆书中,逆意的写法为「逆意」。而在隶书中,逆意的写法为「逆意」。
1. 他对我的建议持有逆意,坚决不同意。
2. 不要因为别人的逆意而放弃自己的想法。
1. 逆境(nì jìng):困境,逆来顺受。
2. 逆流(nì liú):水流、空气等倒流,与正常方向相反。
反意、相背、违背
顺意、顺从、一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