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兵堠的意思、兵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兵堠的解释

古代用来了望敌情的土堡。 唐 皮日休 《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次韵》:“爰从 景升 死,境上多兵堠。 檀溪 试戈船, 峴岭 屯贝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兵堠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专用设施,指为驻守边疆或交通要道而设立的瞭望哨所。其名称由“兵”(士兵、军事)与“堠”(土堡、岗哨)组合而成,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后成为历代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兵堠”指“古代边防驻兵瞭望敌情的土堡”,强调其兼具屯兵与侦察的双重功能。这一释义与《辞源》中“堠”字条目的“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相印证,体现其军事属性。

二、历史演变

  1. 唐代起源:敦煌出土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河西走廊设有“烽堠”与“兵堠”互补的警戒体系,此为兵堠制度的早期形态。
  2. 宋代发展:《武经总要》详述兵堠需“高五丈,周二十步”,配备旗鼓、烽火台,形成“三十里一置”的边防网络。
  3. 明清延续:嘉靖年间《边镇地图》标注长城沿线兵堠位置,其功能扩展至驿路护卫与商旅安全保障。

三、结构功能

典型兵堠呈方形夯土建筑,分三层结构:

四、相关文献

《资治通鉴·唐纪》载“置兵堠于回鹘道”,《全唐文》收录《请增河湟兵堠奏》等公文,均体现其在边疆治理中的实际作用。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评述“兵堠之制,实为控扼之枢机”,进一步佐证其战略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兵堠”是一个汉语词语,发音为bīng hòu,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指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属于军事防御工事的一种,主要用于侦察敌情、传递信息或驻守防御。

详细解释

  1. 军事用途
    兵堠由土石筑成,通常建在边境或战略要地,士兵可登高观察敌军动向,并通过烽火、旗帜等方式传递信号。

  2. 引申含义
    在文学或成语中,兵堠可比喻军队的阵地或坚定的防守态度,例如描述某地“屯兵堠守”。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需注意与“兵燹”(bīng xiǎn,指战乱造成的破坏)区分,二者虽同含“兵”字,但语义截然不同。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实例或文学引用,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的详细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谙诵百足半分报谒北园博物君子棽钟褫剥持更冲扫楚船出入格粗食当代英雄打肿脸充胖子顶端凡固蜚遽附意管鲍光爱海蠡花颣环帀毁胔交异祭韭静波九圣酷偿临难不慑龙茶麦月厖儿梅籔岷益木圣暮子凝悃平等剖心析胆青楼球路日月山桑蚕丝散棊散越商铺衫褑沈蛊市吏遡波覃覃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拓拔韦应物饷军小过年谢丘心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