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的意思、不听的详细解释
不听的解释
(1).谓不听从别人的意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齐侯 不听左右, 魏主 不听誉者,而明察照羣臣。”《后汉书·伏湛传》:“ 步 欲留与 隆 共守二州, 隆 不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早劝他不听,此刻后悔了,却是迟了。”
(2).不允许。《北史·魏世祖太武帝纪》:“庚戌,詔自三公已下至於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及见女,暴怒,杖逐而出,不听入门。”
(3).不定罪。《礼记·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 郑玄 注:“简,诚也。有其意无其诚者,不论以为罪。” 孔颖达 疏:“既得其所犯之罪虽有旨意,无诚实之状,则不听之,不论以为罪也。”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
- 听的解释 听 (聽) ī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 任凭,随:听任(坣 )。听凭。听之任之。 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听政。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
专业解析
“不听”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均源自权威汉语工具书:
-
不听从;不接受(建议、劝告或命令)
- 释义核心: 表示拒绝接受他人的意见、劝诫、要求或指令。
- 示例: “他固执己见,谁的意见也不听。” / “父母多次劝告,他不听,最终酿成大错。”
- 来源依据: 此释义为现代汉语中最常用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等权威辞书中均有明确收录。其核心在于“拒绝接受信息或要求”。
- 引用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未提供链接)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未提供链接)
-
(古义)不治理;不考察
- 释义核心: 在古代文献中,“听”有“治理、判断、考察”之意(如“听讼”指审理案件)。因此,“不听”可表示不进行治理、不加以考察或处理。
- 示例: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不听,遂遣蒙恬将兵攻之。” (此处的“不听”可理解为不采纳建议,但也隐含了不理会、不处理之意,与古义有联系)
- 来源依据: 此义项多见于古代汉语,在《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等大型历史语文辞书中有所记载,体现了“听”字的古义。
- 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未提供链接)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未提供链接)
补充说明:
- 现代汉语中,第一层含义(不听从、不接受)是绝对主导用法。
- 第二层古义在现代日常语言中已基本不用,主要出现在阅读古籍或研究古汉语时。
- 在具体语境中,“不听”常带有固执、任性、一意孤行的意味。其近义词包括“不依”、“不从”、“置若罔闻”、“充耳不闻”等。
网络扩展解释
“不听”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
一、基本释义
-
不听从意见
指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或劝告,带有固执己见的含义。例如《韩非子》中“齐侯不听左右”即为此意。
-
不允许
表示禁止或否定某种行为。如《北史》记载“不听私立学校”,意为不允许私自办学;《聊斋志异》中“不听入门”也属此类用法。
-
不定罪
古代法律术语,指因证据不足或缺乏事实依据而不予定罪。出自《礼记·王制》:“有旨无简不听”。
二、使用场景与例句
- 人际沟通:描述固执态度,如“平日劝他,他根本不听”。
- 法律/禁令:如“司寇正刑明辟……无诚实之状则不听”。
- 生活细节:可形容事物不按预期发展,如“白头发不听话,造型师埋了几次仍翘出”。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不闻、拒绝。
- 反义词:听从、采纳(需结合语境推断)。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和现代用法,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例句,可参考、6的详细引证。
别人正在浏览...
百役悲黄犬标句擦擦猜诈城防军川境楚壼麤陋登蓬瀛狒狒飞石风起泉涌奉土纷繷复比附援公共道德工员函工圜狴驾驶员禁狱克协癞虾蟆浪言掠役埒等梨花龙居论据耄倦木槿木香黏惹皮开肉绽气量清靓秋毫权首三晋散秩山水韵生鄙食竹说教四殃藤萝彤庭拓界王鳣万箱蔚为大观僞议闲畅现行狭学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