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刑的意思、详刑的详细解释
详刑的解释
谓断狱审慎。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二:“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 宋 曾巩 《杜纯大理正制》:“折狱详刑之事,朕所慎也。” 明 孙柚 《琴心记·临流守约》:“读律无如我,详刑不让人。”
词语分解
- 详的解释 详 (詳) á 细密,完备,与“略”相对:详细。详略。详情。详谈。周详。详实(详细而确实。亦作“翔实”)。语焉不详(说得不详细)。 清楚地知道:内容不详。 说明,细说:内详。 审慎:详平(审理案件审慎
- 刑的解释 刑 í 对犯罪的处罚:刑罚。刑法。刑律。刑事。执刑。服刑。 特指对犯人的体罚:刑讯。受刑。刑具。 笔画数:; 部首:刂;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详刑”的汉语词典释义
“详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审慎、周密地审理或判决刑事案件。它强调在司法过程中,特别是涉及刑罚时,必须秉持严谨、细致、公正的态度,避免冤假错案。该词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对司法公正和慎用刑罚的重视。
详细释义与解析:
-
本义:审慎断案,明察刑罚
- “详”在此意为详细审察、周密审理。《说文解字》释“详”为“审议也”,强调仔细考察。
- “刑”指刑罚、刑法、刑事案件。
- 因此,“详刑”的直接含义就是仔细、审慎地审理刑事案件,明察案情,公正地适用刑罚。它要求司法官员在定罪量刑时必须全面调查证据,深入分析案情,不枉不纵。例如,《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中记载的诏书提到“详刑慎罚”,即体现了这种审慎用刑的思想。
-
引申义:司法公正与慎刑思想
- “详刑”一词常与“慎罚”连用(“详刑慎罚”),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司法理念和政治主张。它不仅仅指具体的审判行为,更上升为一种追求司法公正、反对滥用刑罚、体恤民命的治国原则。这种思想要求统治者及其司法官员在行使刑罚权时必须极其谨慎,充分体现仁政精神。历代法典和司法实践中都渗透着这一理念。
-
历史实例:宋代官署名
- 在宋代,“详刑”一词曾直接用于中央司法机构的名称。北宋初期,中央最高司法复审机关称为“提点刑狱司”,后于宋神宗时期改称“提刑司”,全称为“提点刑狱公事”或“提点某路刑狱公事”。有时也简称或雅称为“详刑”或“宪”。这个机构负责复核地方上报的死刑案件、监察地方司法官吏、审理疑难案件等,其名称中的“刑”即指司法刑狱事务,“详”则明确体现了其职能核心——详审刑狱,确保司法公正。这从制度层面实践了“详刑”的理念。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对“详刑”有明确词条解释,释义为“谓断狱审慎”。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收录“详刑”词条,释义为“审慎用刑”。该词典是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常用工具书。 (来源:商务印书馆)
-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在论述宋代司法制度时,详细介绍了“提点刑狱司”(详刑司)的设立、职能及其在宋代司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该书是研究中国法律史的权威教材。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辞源》(商务印书馆): 作为一部大型古汉语辞书,对“详刑”一词亦有收录和解释。 (来源:商务印书馆)
- 《后汉书》等古代史籍: 如《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中“详刑慎罚”的记载,是理解该词本义及古代司法理念的重要原始文献。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网络扩展解释
“详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审慎处理刑狱,强调司法过程中的谨慎态度。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
指在审理案件时,对刑罚的适用保持审慎态度,注重严格依法裁决,避免滥用刑罚。
-
字义分解
- 详:意为审慎、周密(如“详平”“详刑”中的“详”均表示谨慎)。
- 刑:指刑罚、司法。
二、用法与语境
-
文献引用
- 汉代王粲《从军诗》提到“司典告详刑”,意为司法官员需谨慎断案。
- 宋代曾巩在《杜纯大理正制》中强调“折狱详刑”,表达对司法审慎的重视。
-
常见搭配
常与“慎罚”连用为成语“详刑慎罚”,表示审慎量刑与定罪,如《后汉书》中“详刑审罚,明察单辞”。
三、现代启示
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代司法制度中对程序正义的追求,对当代司法实践仍有借鉴意义,强调法律裁决需严谨、公正,避免主观臆断。
如需更多例证或文献出处,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中的古籍引用。
别人正在浏览...
哎也阿瞒被动不兰奚不理睬差之毫牦,失之千里穿着打扮春锄赐灌攒心打火店惮慴底靖方岳负德辜恩黼幄该赡寒心禾黍之悲活租简谅嚼吞赍传憿籴井井有条讵肯葰楙兰裓炼真寥窲林占柳营流佣嬷嬷拟疏盘龙城遗址炮凤烹龙僻说迫慑剖幽析微樵苏切迫起毛穷测求医摄勾设客石油地蜡撕裂飔飔泰一讨诵跳石听纳突何弯弯扭扭韦柳无余舞钟馗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