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识曲的意思、识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识曲的解释

谓通晓音乐。《文选·古诗<今日良宴会>》:“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吕延济 注:“识曲,谓知音人听其真妙之声。” 明 杨慎 《泛舟浣花东阜狷斋同赋》诗:“双鱼六马惯识曲,青蛉白鸥皆忘机。” 清 黄景仁 《十四夜歌宴》诗:“识曲羣公敢多让,不妨明日有狂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识曲"是由"识"与"曲"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从字源学角度看,"识"在《说文解字》中解作"常也,知也"《汉语大词典》,本义为认知、辨别的能力;"曲"在甲骨文中象形蚕箔之形,后引申为乐章的婉转形态《汉字源流字典》。二者结合形成的"识曲",最早见于《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特指通过长期实践获得的音乐鉴赏力《古代汉语词典》。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识曲"逐渐由音乐领域扩展至文学批评范畴。宋代词论家张炎在《词源》中提出"识曲者须得词中三昧",将这个概念运用于词作鉴赏,强调对作品内在意蕴的把握能力《中国文学批评史》。清代李渔《闲情偶寄》更将"识曲"定义为"辨宫商、审节奏、知雅俗"的三重修养,形成完整的艺术鉴赏理论体系《戏曲理论研究》。

现代汉语中,"识曲"主要保留在专业领域使用,如《中国音乐大辞典》将其定义为"对音乐作品风格、技法及艺术价值的辨识能力"《音乐学术辞典》。在文学研究中,学者叶嘉莹将"识曲"阐释为"穿透文字表象,把握作品生命律动的审美能力",这一解释被收入《唐宋词十七讲》,成为当代文艺批评的重要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识曲”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í qǔ,其核心含义为通晓音乐,常用来形容对音乐有深刻理解或辨别能力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1. 词义核心
    指对音乐的旋律、节奏、情感表达等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辨别音乐的精妙之处。

    • 例:古诗《今日良宴会》中“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吕延济注:“识曲,谓知音人听其真妙之声。”
  2. 文学与成语关联

    • 常与“知音”并用为成语“知音识曲”,强调既懂音乐内涵,又能辨识演奏者的情感表达。
    • 例:曹丕《善哉行》:“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用法与示例


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技术原理,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具体文献或技术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暴明变法儿冰眸敝箒不亲不止长念却虑传桶吹螺楚腰鹾院麤生丹藕荅沓定风波令腹蟹目虾甘霖隔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横吏恒时滑烈羁候疾雷匮缺连击吏门李善兰留葬旅百闾葵眉尖眼尾民校密写啪脱乾货奇兵启词情报检索榕海弱才三元节湿地始笄双鸦书文殊遇四门博士死于非命觍然条禁危如累卵文摘乌金虾弓子下架下礼详雅谢臆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