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挖墓穴。 周 代王丧,葬前先卜墓域,得吉兆后开始挖地造墓穴。《周礼·春官·小宗伯》:“卜葬兆,甫竁,亦如之。” 贾公彦 疏:“既得吉而始穿地为壙,故云甫竁也。”又《春官·冢人》:“大丧既有日,请度甫竁,遂为之尸。” 贾公彦 疏:“云请度甫竁者,谓冢人请於冢宰量度始穿地之处也。”后以“甫竁”指墓穴。《隋书·元德太子昭传》:“将寧甫竁,长违 望苑 。” 唐 褚遂良 《唐太宗文武皇帝哀册文》:“ 周 营甫竁, 汉 启泉闈。”
“甫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丧葬礼仪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初始含义
“甫竁”指开始挖掘墓穴的仪式,源自周代王室的丧葬流程。根据《周礼》记载,王丧时需先占卜选定墓地(卜葬兆),获得吉兆后才会动工挖掘墓穴,这一过程称为“甫竁”。
字义拆解
词义扩展
后世将“甫竁”直接代指墓穴。例如《隋书·元德太子昭传》记载:“将宁甫竁”,即指安葬于墓穴中。
唐代用例
褚遂良在《唐太宗文武皇帝哀册文》中写道:“周营甫竁,汉启泉闱”,以“甫竁”与汉代“泉闱”(陵墓)对举,强调其作为墓穴的含义。
周代丧葬制度中,“甫竁”是重要环节,需由专职官员(如冢人)向冢宰请示墓穴的尺寸和位置,确保符合礼制规范。
“甫竁”最初指丧葬礼仪中“开始挖掘墓穴”的步骤,后引申为墓穴的代称,反映了古代对丧葬流程的严谨态度。如需更完整的文献出处,可参考《周礼》及唐代史书、碑文等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