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嗷无告的意思、嗷嗷无告的详细解释
嗷嗷无告的解释
无告:指无处可以告贷和求救。形容身陷饥饿和困境中无处可以求援。
词语分解
- 嗷嗷的解释 亦作“嗸嗸”。.哀鸣声;哀号声。《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陆德明 释文:“嗸,本又作嗷。” 高亨 注:“嗸,同嗷。嗷嗷,雁哀鸣声。”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万方
- 无告的解释 ∶有疾苦而无处诉说受欺压无告的社会 ∶有疾苦而无处诉说的人疾苦无告详细解释孤苦无处投诉。亦指无处投诉的人。《书·大禹谟》:“不虐无告,不废困穷。” 孔颖达 疏:“不苛虐鰥寡孤独无所告者,必哀矜之。”
专业解析
"嗷嗷无告"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嗷嗷无告(áo áo wú gào)
-
字面与核心含义:
- 嗷嗷:象声词,模拟哀号、悲啼或众口愁怨之声,常形容哀鸣、呼号之状。
- 无告:指无处诉说、无处申诉、没有依靠。
- 整体含义:形容处境极其困苦、孤苦无助的人们发出的悲苦呼号,却无处申诉或得不到救助。强调的是一种绝望、孤立无援的悲惨境地。
-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典籍。其核心意象在《诗经·小雅·鸿雁》中已有体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虽未直接组合成词,但描绘了鸿雁哀鸣的景象,常被后人引申为百姓流离失所的悲苦之声。更直接的关联可见于对《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等描述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情景的概括与提炼。后世文人常用“嗷嗷待哺”、“嗷嗷无告”等词来形容类似的社会惨状。
-
用法与语境:
- 通常用于书面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文学性。
- 形容在灾难、暴政、战乱或极端贫困下,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悲惨遭遇和绝望呼号。
- 强调其呼号是徒劳的,因为无人倾听或无人有能力/意愿提供帮助。
- 例句:在封建王朝的末期,苛捐杂税沉重,加之连年灾荒,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状可谓嗷嗷无告。
-
近义词:
- 哀鸿遍野
- 民不聊生
- 生灵涂炭
- 水深火热
- 告贷无门(侧重经济求助无门)
- 呼天抢地(侧重悲痛情状)
-
权威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对“嗷嗷”的解释包含“哀鸣声;哀号声”,并引用了《诗经》和《汉书》中的用例;对“无告”的解释为“有苦无处诉说。亦指有苦无处诉说的人”。该词典虽未直接列出“嗷嗷无告”词条,但其构成词的含义清晰,且该成语为学界和辞书公认的固定搭配。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 《辞源》(第三版):同样详细解释了“嗷嗷”的哀鸣义项(引《诗·小雅·鸿雁》),以及“无告”的“无可告诉”义项(引《书·大禹谟》)。商务印书馆出版。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单独收录“嗷嗷无告”,但其对“嗷嗷待哺”的解释(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有助于理解“嗷嗷”在此类成语中蕴含的急切、悲苦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
“嗷嗷无告”是一个形象而深刻的成语,描绘了处于极度困苦、孤立无援境地的人们发出的悲苦呼号却申诉无门的绝望景象,常用于描述历史上的民生疾苦或社会悲剧。其含义在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中,通过对其构成语素“嗷嗷”和“无告”的详尽释义得到充分印证。
网络扩展解释
“嗷嗷无告”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形容人处于极度困境却无处求援的状态,常指因饥饿、贫困或危难而无法获得帮助。其中:
- 嗷嗷:拟声词,原指哀号声,引申为悲苦的呼号;
- 无告:字面意为“无处申诉”,指没有渠道告贷(借钱)或求救。
二、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困境中的孤立无援,例如描述灾民处境、社会底层群体的艰难等。
三、补充说明
- 拼音:áo áo wú gào(注音:ㄠˊ ㄠˊ ㄨˊ ㄍㄠˋ);
- 近义词与反义词:搜索结果提到该词存在近反义词,但未明确列出,建议通过来源链接(如沪江词典、爱站小工具)查询具体词汇。
提示:该成语使用频率较低,现代语境中更常用“孤立无援”“走投无路”等替代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懊怨笔底滨洲铁路不升参预出举春祈秋报春直宕往栋朽榱崩肚喃風流醖藉浮文巧语稿案官杀瞶祸翫灾归侨海子含道嘿嘿恨如头醋画檝家姑艰涩接耳交头季妹鸡台桊杯决杖抗疏棵子枯寒雷动风行良酝零零星星落宿律纪买马招兵买私弥澥拿粗夹细南诏蛮平伏平滑切切节节七科谪青铜镜寝慢焭焭器志任人摆布伺诈踏冻贪狼顽迷万语千言危菑五味神现代人小猫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