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齎盗粮 ”。 《战国策·秦策三》:“诸侯见 齐 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 楚 而肥 韩 魏 也。此所谓‘藉贼兵而齎盗食’者也。”
“赍盗食”(或写作“齎盗食”)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构成拆分
直接含义
原指偷盗粮食的行为(),但更常用于比喻“因不当行为导致自身受损”。
核心释义
比喻为敌人提供便利或资源,最终危害自己。类似现代俗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例如: 国家若过度依赖外部势力,可能演变为“赍盗食”,反受其害。
出处与典故
源自《战国策·秦策三》:“藉贼兵而齎盗食”,指齐国攻打楚国时消耗国力,反而让韩、魏两国获利,如同“借武器给敌人,送粮给盗贼”()。
如需更详细用例或原文分析,可参考《战国策》相关篇章或古籍注解。
赍盗食是一个由赍、盗、食三个字组成的词语,表示以扒窃或偷盗的方式获取食物。
赍:
部首:贝
笔画:12
盗:
部首:皿
笔画:10
食:
部首:食
笔画:9
赍盗食的来源较为复杂,赍起初是指给予、分配食品的意思,盗指偷窃,食指食谱或食品。后来,赍盗食表示以偷窃行为获取食物。
赍盗食的繁体字为賫盗食。
古时候汉字赍、盗、食的写法如下:
赍:人+貝+戈(表示人给予贝状的食物)
盗:耳+皿+土(偷窃盛食物的容器)
食:食+頁(饭菜的样子)
他因为赍盗食被捕入狱。
赍宴、赍食、赍粮、盗窃、盗贼、食物
偷食、窃食
供食、施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