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镬的意思、膏镬的详细解释
膏镬的解释
油锅。 唐 房千里 《杨娼传》:“帅之妻乃拥健婢数十,列白梃,炽膏鑊於廷而伺之矣。”
词语分解
- 膏的解释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细粮)。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泽(a.滋润作物的及时雨;b.喻给予恩惠)。 中医指心尖脂肪,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上:
- 镬的解释 镬 (鑊) ò 锅:镬盖。 古代的大锅:鼎镬(常作为烹人的刑具)。镬亨(“亨”,同“烹”)。汤镬(古代酷刑,把人投入盛着沸水的锅中煮死)。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膏镬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由“膏”和“镬”二字组合而成,专指古代一种残酷的刑罚工具或行刑方式,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字义分解
- 膏(gāo)
本义指油脂、脂肪,后引申为肥沃、润泽之物。在刑罚语境中,“膏”特指用于烹煮的油类物质。
来源:《说文解字》:“膏,肥也。”
- 镬(huò)
指古代无足的大鼎或大锅,最初为炊具,后演变为刑具。
来源:《淮南子·说山训》:“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
二、合称释义
膏镬指将油脂置于镬中煮沸,用以烹煮犯人的酷刑。此刑盛行于先秦至汉代,属“烹煮之刑”,常见于处决重罪犯或政治犯,旨在以极端手段震慑民众。
典籍例证:
- 《汉书·刑法志》:“秦用商鞅,……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膏镬之刑。”
- 《后汉书·酷吏传》:“论输左校,……身膏镬斧。”
三、文化引申
“膏镬”在文学中常象征极刑的残酷性,后衍生为“赴汤蹈火”类成语的语源之一,体现古代刑罚制度的严苛特征。
来源:《文选·班固〈答宾戏〉》:“虽驰辩如涛波,……犹无益于膏镬。”
权威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班固《汉书·刑法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范晔《后汉书·酷吏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刘安《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注译本)
- 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膏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词义
- 释义:指“油锅”,即盛满油脂的大锅。其中“膏”指油脂或肥肉,“镬”指古代的大锅(如鼎镬)。
2.构成分析
- 膏:既可指脂肪、油类物质(如“焚膏继晷”),也可指糊状物或中成药膏剂。
- 镬:古代烹煮器具,后多指刑具中的大锅(如“斧锯鼎镬”)。
3.用法与示例
- 文学引用:唐代房千里《杨娼传》中描述“炽膏鑊於廷而伺之”,指用烧热的油锅作为威胁或刑罚工具。
- 语境差异:在一般语境中可指烹饪器具,但在文献中多与酷刑或威吓场景相关。
4.文化背景
- 刑罚象征:古代“鼎镬”常与残酷刑罚关联,如《汉书》中“鼎镬之诛”的记载,体现其文化含义的延伸。
5.现代应用
- 罕见使用:现代汉语中极少出现,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表达。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刑具或相关词汇的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傍接财正传踏醇酒妇人达要断气防营泛澜風紀扣风前烛付讬高广孤立木果直毫不气馁后户坏坐皇位化期践土借宿谨本详始竞技今来古往金丝草金松啾嘈觉寝菊老荷枯窥知羸疢辽东华表緑窗曼漶旄象面饭盿盿袍帔千了百了券食缺水佉楼书三雅池森翳沈粹市猾十万火速受污兽烟水泆宋香苏枯探虎口团瓢土练忳挚暐鞾闲明显诛笑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