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涕泗滂沱。 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髮下大荒。”
“涕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ì pāng,属于文言或书面用语,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涕泗滂沱,即眼泪和鼻涕同时大量流下,形容极度悲伤或痛哭的样子。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献,例如宋代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写道:“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髮下大荒。”,表达对韩愈离世的悲痛之情。
属于联合式合成词,通过“涕”与“滂”的意象叠加,增强情感表达的感染力。
因语境偏古典,日常交流中可替换为“泪流满面”“痛哭流涕”等更口语化的表达。若用于文学创作或引用古文,需注意上下文的适配性。
涕滂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眼泪汹涌而下,形容哭得非常伤心悲痛。
涕字的部首是水,滂字的部首是水。
涕字的总笔画数为10画,滂字的总笔画数为14画。
涕滂来源于司马相如的《七发》:“七悲凄凄,六痛渐渐,涕泗滂沱。”意指伤心悲痛至极,泪水如滂沱大雨般汹涌而下。
涕滂的繁体为「涕滂」。
涕滂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禁涕滂而泣。
在丧失挚爱后,她整夜涕滂。
涕泗滂沱、涕泪滂沱
泪如雨下、悲痛交加
喜笑颜开、笑逐颜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