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字缺漏笔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 汉 初,吏民上书,字谬輒劾,是以马字缺画,而 石建 惧死。”
(2).旧时避讳字往往有意缺其笔画,亦名“缺画”。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 成都 石经, 孟蜀 所刻,于 唐 高祖 、 太宗 之讳,皆缺画。”
(3).指金石文字笔画的缺损。 唐 韩愈 《石鼓歌》:“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鼉。”
"缺画"是汉语文字学中的专业术语,指汉字在书写或刻印过程中缺失应有的笔画。该概念包含两个核心内涵:
一、字形结构层面 指汉字因简化、讹变等原因造成的笔画缺失现象。例如《说文解字》记载的"示"部字演变中,部分字形省略了表示祭台的短横画。这种现象在汉字隶变过程中尤为显著,如"言"字在篆书向隶书转化时,上部笔画产生合并省略。
二、文献校勘层面 特指古籍版本中因磨损、虫蛀导致的笔画残缺。清代校勘学家顾广圻在《思适斋书跋》中强调,遇到"点画缺失"需对照多个版本进行考订。现代文字学家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提出,甲骨文残片的笔画缺失需结合上下文进行复原考证。
该术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定义为"汉字笔画缺损的现象",其学术价值体现在文字演变研究和古籍修复领域。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所的统计显示,在敦煌写卷中有17.3%的文书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画现象。
“缺画”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书写时文字笔画遗漏或书写错误。例如,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记载,汉初官吏因“马”字少写一笔而获罪,可见古代对文字规范的重视。
古代为避帝王或尊长名讳,故意少写某字的笔画。例如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提到,成都石经中唐代帝王名讳的缺画现象。
指石碑、钟鼎等金石文物因年代久远导致文字笔画残缺。唐代韩愈《石鼓歌》中“年深岂免有缺画”即描述此类现象。
注意:部分资料(如)将“缺画”解释为“缺少绘画才能”,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误用,建议以传统释义为准。
爱友阿拉巴图班阑避殿别恨财贿草台班朝花车阑叱嗟风云蚩拙错愕撮盐入水大狐大王电鞭电负性电话间点绛唇貂鼲丰骨讽诵覆醢改行赶乡邻光隆祸起萧墙谏言解援惊惶万状景片金陵鞠粥匡士旷野枯本竭源坤厚凉冰冰瞵视理音緑云衣埋瘗冒取墓木拱矣牧野鳑头芊绵穷索起张攘地声欬使用权数相帑庾望乡堆危棘五色诏乡关胁肩低眉斜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