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内三关的意思、内三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内三关的解释

明 代以今 河北 境内沿内长城的 居庸关 、 紫荆关 、 倒马关 为“内三关”。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直隶一·山川险要》:“国家以 雁门 、 寧武 、 偏头 为外三关,而 居庸 、 紫荆 、 倒马 为内三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内三关是明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专有名词,特指拱卫京畿(今北京)的三处核心关隘,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这三关地处太行山脉要冲,构成京师西北方向的屏障,与山西境内的“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共同形成纵深防御网络。以下从历史地理与军事功能角度分述:


一、核心定义与战略地位

“内三关”得名于其地理位置靠近明朝政治中心,属“天子脚下的关防”。据《明史·地理志》载,三关均隶属北直隶(今河北),扼守太行八陉中的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是抵御北方游牧势力南下的咽喉。其战略价值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与庚戌之变(1550年)中尤为凸显,成为护卫京师的最后防线 。


二、三关分述

  1. 居庸关

    • 位置:今北京市昌平区,控军都陉。
    • 功能: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与长城相连,为北京西北门户。《读史方舆纪要》称其“绝险控扼,北平之噤喉” 。
    • 现存遗迹:关城、云台石刻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 紫荆关

    • 位置:今河北省易县,扼蒲阴陉。
    • 功能:地形“峭壁层崖,状如列屏”,易守难攻。明代设参将驻守,《四镇三关志》载其“为畿辅保障,与居庸、倒马鼎峙” 。
    • 现存遗迹:保存明代瓮城、城门。
  3. 倒马关

    • 位置:今河北省唐县,据飞狐陉北口。
    • 功能:因山路险峻“马为之倒”得名,与居庸、紫荆成三角联防。《天下郡国利病书》称其“三关之守,倒马尤急” 。
    • 现存遗迹:明代关墙遗址尚存。

三、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内三关”体系成型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至嘉靖年间戚继光重修长城时完善。其不仅是军事工程,更衍生出关隘文化,如居庸关云台元代梵文经咒石刻、紫荆关清代碑记等,见证多民族文化交流 。清代后因疆域北扩,三关军事功能渐衰,转为历史地标。


权威参考文献

  1. 《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
  2.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3.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明万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4.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注:因古籍原版无在线链接,标注纸质权威版本;现代研究可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内三关”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一、历史地理概念(主流解释)

内三关指明代河北境内内长城的三大军事关隘,包括:

  1.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素有“天下九塞之一”之称,是京师西北屏障。
  2. 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以险峻著称,控扼太行山脉要道。
  3.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因山路险峻易使战马跌倒得名,与居庸、紫荆形成三角防御体系。

这些关隘是明代北京西部防线核心,归沿河城管辖,共同拱卫京畿安全(来源:、)。


二、成语比喻(较少见)

在部分文献中,“内三关”被引申为成语,比喻事物的核心或关键部分,对应人体三个重要部位:


使用建议

历史文献或地理讨论中,通常指明代关隘;若涉及文学比喻,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读史方舆纪要》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人好士必先薄才承教蚩笑饬正传谕捶勒大风歌歹话独吉趸愿愕惧坊本仿佛分割包围風輕雲浄分镜光烫官司故义还惺惶灼箭滴江山如此多娇奸官焦化积射士积信楷书吏赖体炼丹炼山离荡马八儿没戏唱濛汜寞寂南谯齧棃偶坐旁搜远绍皮笠弃法起信歧秀商祈十二虫失死鼠首偾事岁会童行屯籍畏詟文章星斗下截仙人桥小怜西蟾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