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冗食”。1.谓冗吏因事留外内朝,由公家供食。《周礼·地官·槀人》:“槀人掌共外内朝宂食者之食。” 贾公彦 疏:“宂,散也。外内朝上直诸吏谓之宂吏,亦曰散吏,以上直不归家食,槀人供之,因名宂食者。”
(2).谓由公家供给廪食。《汉书·成帝纪》:“避水它郡国,在所冗食之。”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冗,散也。散廩食使生活,不占著户给役使也。”参见“ 宂吏 ”。
(3).吃闲饭。亦指坐食官禄的人。《后汉书·刘瑜传》:“今女嬖令色,充积闺帷,皆当盛其玩饰,宂食空宫,劳散精神,生长六疾。”《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八年》:“宂食空宫。” 胡三省 注:“无事而食,谓之宂食。” 唐 陆贽 《策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朕屡延卿士,询访谋猷,至乃减冗食之徒,罢不急之务。”《新唐书·李石传》:“陛下节用度,去宂食,簿最不得措其姦,则百司治。”《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二年》:“军额渐多,农民转耗,近準詔已住召募,或斥去疲老,则宂食渐少。”
宂食(rǒng shí)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现多写作“冗食”,指不事生产而消耗粮食的行为或群体,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闲散人员或无效消耗。以下是具体解析:
“宂”的本义
“宂”同“冗”,《说文解字》释为“散也,从宀、儿(人)”,本指屋中闲散之人,引申为多余、繁杂。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食”的双重含义
既指“食物”,也指“消耗食物”的行为,如《周礼》中“以九职任万民……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即隐含“冗食”之意。
来源:《周礼·天官·大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古代用法:
指无固定职事却消耗俸禄或粮食的闲散人员,如官府冗员、流民等。
例证:《汉书·食货志上》载:“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常平仓,以给北边,省漕卒及冗食。”此处“冗食”指减少无谓消耗的粮食。
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引申含义:
后扩展至低效或无效的资源消耗,如唐代白居易《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言:“禁兵冗食,蠹国病民”,批评军队冗余问题。
来源:《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
该词虽罕用于口语,但在研究古代经济史、职官制度时仍具价值。例如:
“宂食现象” 是分析历代财政危机的重要视角,如明代“宗室冗食”导致财政拮据(《明史·食货志》)。
来源: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来源: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宂食”(rǒng sh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指古代官员因公务滞留朝廷内外时,由官府提供饮食。例如《周礼·地官·槀人》记载:“槀人掌共外内朝宂食者之食”,说明专职官员负责为滞留官吏供食。
指官府向特定人群(如灾民、流民)发放粮食救济。如《汉书·成帝纪》提到“避水它郡国,在所冗食之”,意为灾民迁至他处后由当地官府提供口粮。
引申为不劳而获、虚耗资源的人。例如《后汉书·刘瑜传》批评“宂食空宫”,指宫廷中供养大量闲散人员。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汉书》等原始文献。
百二山河草案褫职重温出线大轰大嗡刀杖抵负勾缝广柑过七回天运斗检简迦旃邻提筋头继声剧寒口义跨竈拉力阑出懒设设连注洛泽吕真人霉黑面授机宜命酌没奈何模习摹字牧豕听经啪搭胚种皮鞋油蒲式耳迁嬗酋健臊秽沙鈎神见深惟絁裘受之有愧数一数遂心如意讨示套印天德透骨草亡酒顽游未婚夫五柳吴娃越艳巷人仙鹤闲审霞绡新发于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