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方征用的役夫。《宋书·王僧达传》:“﹝ 僧达 ﹞立宅於 吴 ,多役公力。”
(2).共同的力量。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三章:“公议政府有预算之貲,当由各国公力供给,各国当依岁定之数拨给之。”
“公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
官方征用的役夫
这一释义源自古代文献,如《宋书·王僧达传》记载:“﹝ 僧达 ﹞立宅於 吴,多役公力。”。这里的“公力”指政府征调的劳动力,属于历史语境中的用法。
共同的力量
现代用法中,“公力”可指集体或公共力量。例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到“各国公力供给”,强调协作与共享资源的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宋书》原文或现代行政学相关文献。
《公力》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名词,意思是指公共权力或公共力量。它包含了“公”的概念,表示与公众利益相关,以及“力”的概念,表示权力或力量。
《公力》的部首是“力”,表示与力量相关,它的总笔画数为7。
《公力》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普遍,可以在各种书籍、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议论中找到。它通常用来描述政府或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和力量,以及其对公众的约束和管理。
《公力》这个词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公力」。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没有显著的变化,所以《公力》这个词的古时候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同。
1. 这个国家的公力应该用于保护公民的权益。
2. 公力的行使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
1. 公共权力
2. 公权
3. 公权力
4. 公共力量
1. 公权
2. 政权
3. 权势
4. 权力
1. 个人权力
2. 私力
3. 个人权益
4. 私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