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丁的意思、识丁的详细解释
识丁的解释
《旧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后以“识丁”指识字。《元史·许有壬传》:“或懵不能识丁矣。”一説“丁”乃“个”之形误,因篆文“个”与“丁”相似,传写讹作“丁”。
词语分解
- 识的解释 识 (識) í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刵 )。识途老马。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识 (識) ì 记住:博闻强识。 标志,记号。 笔画数:;
- 丁的解释 丁 ī 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丁是丁,卯是卯。 成年男子。 人口。 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园丁。 丁 ē 〔丁丁〕象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识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认识汉字"丁",但实际使用时多用于否定形式"不识丁"或成语"目不识丁",表示完全不识字、没有文化。
以下是详细解释:
-
字面本义:
- "识"指认识、懂得。
- "丁"在此指汉字"丁"。这是一个笔画极其简单的汉字(仅两画)。
- 因此,"识丁"的字面意思就是"认识'丁'这个字"。
-
引申义与常用语境:
- 因为"丁"字是汉字中最简单、最基础的字之一,如果连"丁"字都不认识(即"不识丁"),那就意味着一个字也不认识,完全没有文化。
- 因此,"识丁"一词极少单独使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否定形式"不识丁"或固定成语"目不识丁"中,用来形容人文化水平极低,是文盲。
- 例如:"此人目不识丁,却妄议经典。" 意指这个人一个字都不认识,却胡乱评论经典著作。
-
典故出处(增强权威性):
- "目不识丁"的典故一般认为源自《旧唐书·张弘靖传》。据记载,唐代幽州节度使张弘靖的部下韦雍和张宗厚经常责骂士兵:"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是:现在天下太平,你们这些人能拉开两石力的弓有什么用,还不如认识一个'丁'字!)。这里的"识一丁字"后来演变为"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用以讽刺没有文化。 和均收录此词条并引用了相关典故。
-
现代用法:
- 在现代汉语中,"识丁"本身几乎不再单独使用。
- "目不识丁"或"不识丁"作为成语和固定表达,仍然常用,带有一定的书面语色彩或贬义,强调一个人完全没有读写能力,是文盲。其同义词有"胸无点墨"、"不识之无"等。
"识丁"的字面意思是认识汉字"丁"。但在实际语言应用中,它主要作为"目不识丁"或"不识丁"这个否定性成语的一部分出现,表示连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形容人完全没有文化,是文盲。其典故可追溯至《旧唐书》。
参考来源(权威辞书):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其"识丁"词条释义及典故引用具有极高权威性。
- 《辞源》(第三版):中国近代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尤重探求词义来源和古籍用例,商务印书馆出版。其对于"目不识丁"、"不识一丁"等词的源流考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识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来源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
词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的记载:“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这句话原意是讽刺武将虽武力过人却缺乏文化,后逐渐演变为“识丁”,代指“识字”或具备基本文化素养。
-
核心含义
“识丁”即“识字”,常以否定形式出现,如“目不识丁”,形容完全不识字的人。例如《元史·许有壬传》中“或懵不能识丁矣”即用此意。
-
关于“丁”字的争议
部分学者提出,“丁”可能是“个”字的误写。因篆文中“个”与“丁”字形相近,传抄时可能讹变为“丁”。但这一说法尚未成为定论,主流仍以“识丁”为固定表达。
-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或批评缺乏基本文化能力的现象。例如:“为政者需知,国民若多目不识丁,则国家难强盛。”。
总结
“识丁”通过历史典故引申出“识字”之义,其争议点主要在字形演变,但核心用法稳定。需注意,现代汉语中通常以“目不识丁”的否定形式出现,单独使用“识丁”的情况较少。
别人正在浏览...
别渎茀郁不睹事藏锋敛锷恻念畅叫扬疾出家求道胆大妄为道缘吊死鬼顶冕抵足对峙访看翡翠讽玩伏龙观高产高胄贯华换白贱伎狡犬胶序季冬极目吉普女郎鸡尸牛从救苦九垒九域卷骂楷书吏口羞两头三面炼山理赏卖好漫戾没出昧心猕猴梯铙歌镊白敲门石清神倾斜度塞咎沙犀神佛时耗思辩斯干粟特岧嶤瓦室唯力是视误错下借缃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