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草。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荆薪”是汉语古语词,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荆薪”指柴草或柴火,特指用荆条类植物作为燃料。其中“荆”指黄荆、牡荆等灌木,“薪”即柴火,组合后泛指用于烧火的小型木柴。
构词与语境分析
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诗文注释或历史文献研究中。若需现代替代词,可用“柴火”“木柴”等表述。
建议结合陶渊明、韦应物原诗进一步体会其文学意蕴。
《荆薪》是指荆木和薪柴的合称,表示木材、柴火等可燃物。
《荆薪》的“草”部、右边“囚”部,共计10个笔画。
《荆薪》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为政篇》:“《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其中,“磋”即指木磨,而木磨即是磨制木器的工具,所以称为荆薪。
《荆薪》的繁体字为「荊薪」。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多有变动。《荆薪》在古时的写法可以是「蕤藎」或「荊蕤」。
他们用荆薪生起了炉火,温暖了整个屋子。
荆薪林、荆薪采伐、荆薪堆、荆薪柴堆
木柴、薪材
水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