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艰厄的意思、艰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艰厄的解释

亦作“ 艰戹 ”。亦作“ 艰阨 ”。1.困乏;困苦。 宋 曾巩 《薤山祈雨文》:“大施泽于此邦,使民获善岁,而不罹于艰阨。”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若不幸遭值艰厄如吾姊,其必如吾姊处之,乃可以言无遗罹矣!”参见“ 囏阨 ”。

(2).艰险;危难。《后汉书·班超传》:“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絶域,备遭艰戹。” 唐 顾况 《从军行》之二:“仗剑出门去,三边正艰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艰厄”是由“艰”与“厄”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中多用于描述极端困苦的境遇。根据《汉语大词典》中对“艰”的解释,“艰”指代“困难、险阻”,如《尚书》中“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所涉治国之艰。而“厄”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隘也”,引申为“灾难、困顿”,如《左传》记载“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所载战乱之厄。

二字连用多见于文言语境,如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评述:“魏晋以降,世途艰厄,文人多托志玄虚”,此处“艰厄”既指社会动荡的客观困境,也暗含知识分子精神层面的困顿。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学术性文本,例如历史研究领域描述“明清小冰期导致的农业艰厄”,或文学批评中分析“晚清小说反映的民生艰厄”,均强调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的持续性困阻。

网络扩展解释

“艰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困乏;困苦
    指物质或精神上的极度匮乏与艰难。例如清代姚鼐在《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中提到“遭值艰厄”,即描述身处困苦境遇。

  2. 艰险;危难
    强调环境或形势的危险与艰难。如《后汉书·班超传》中“备遭艰戹”,唐代顾况《从军行》中“三边正艰厄”,均指面临险境。

二、用法与例句

三、近义词与关联词

“艰厄”兼具物质困苦与形势险阻的双重含义,常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详细考据,可参考汉典或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事无成般剥背地北瓜鞭长驾远鄙族不倒口槎沫崇严愁红怨緑出世超凡殂夭打耗大做文章娣妇东净堆积如山二桃鲠骨刮脸皮豪勇何独灰糜慧悟溷厕将位监子交聘浇洒九宫真人疚愆籍誉眷心坤珍连衽联系业务犁轭埋头顾影马爵毛织品眉扬目展密电码尼坛暖轿品臣贫困潦倒泼命钱清契文日省月修容器柔甲扇月扇子仙声説叔孙司録桐珪虾干象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