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麦秸。《元史·河渠志三》:“其用物之凡,桩木大者二万七千……其餘若木龙、蚕椽木、麦秸、扶桩、铁叉、铁吊、枝麻、搭火钩、汲水、贮水等具皆有成数。”参见“ 麦秸 ”。
“麦稭”是汉语中的一个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若需进一步了解麦类相关词汇(如“麦粞”“麦箢”),可参考其他词条解释。
麦稭是一个多义词,它既可以指代一种植物,也可以表示一种祈祷或祝福的仪式。这个词源于古汉语,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麦”字的部首是麦,“稭”字的部首是禾。根据拆分部首和笔画,我们可以看到,“麦”字共有11个笔画,“稭”字共有12个笔画。
麦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繁体中,麦稭的写法为「麥稈」。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籍中的记载,麦稭的古字形写作「麦茳」,在这个古字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麦茳的外形轮廓。
1. 他们在丰收的季节用着麦稭祈祷,祈求来年庄稼丰收。
2. 田地里的麦稭高高耸立,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组词:
- 麦子:指麦稭植物的种子。
- 稭杆:指麦稭的茎部。
近义词:
- 稭梨:是果树的一种,与麦稭植物在外形上有些相似。
反义词:
- 苗:指植物的幼苗,与成熟的麦稭植物形态上相对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