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剔留秃鲁的意思、剔留秃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剔留秃鲁的解释

亦作“剔留秃圞”。圆转貌。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一折:“看他两箇眼,剔留秃鲁的。他是箇真贼。” 元 无名氏 《飞刀对箭》第二折:“恰便似烟薰的 子路 ,墨洒就的金刚,横里一丈,竖里一丈,剔留秃鲁,不知甚么模样!”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二折:“身长一丈,膀阔三停,横里五尺,竖里一丈,剔留秃圞,恰似箇西瓜模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剔留秃鲁"是一个典型的汉语方言词汇,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如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属于口语化、形象化的表达。其核心含义是形容物体表面光滑、圆溜、不涩滞的状态,或者形容某物不稳固、容易滑动或脱落的样子。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词汇含义解析

  1. 形容光滑圆溜:
    • 常用来描述物体表面非常光滑,没有毛刺或阻碍,摸上去手感顺滑。例如:
      • 刚下完雪的路面冻成了冰,踩上去"剔留秃鲁"的,特别滑。
      • 这根竹竿打磨得"剔留秃鲁"的,一点毛刺都没有。
    • 也可以形容小物体本身呈圆球状或滚圆的样子。例如:
      • 玻璃球儿"剔留秃鲁"的,滚得飞快。
  2. 形容不稳固、易滑动/脱落:
    • 强调物体因为表面过于光滑或连接不牢靠而容易滑动、掉落或散开。这是核心含义"光滑"带来的引申义,带有轻微的贬义或描述性。例如:
      • 绳子系得"剔留秃鲁"的,一碰就开了。(形容系得不结实,容易松开)
      • (形容人)他干活毛毛躁躁,手里的东西总是拿得"剔留秃鲁"的,差点掉地上。(形容拿得不稳当)
    • 有时也用来形容人说话油滑、不实在。

二、 词汇构成与来源

三、 使用语境

四、 权威参考来源 虽然"剔留秃鲁"作为方言词汇,未被广泛收录于全国性的权威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但其在东北方言研究、方言词典及语言学著作中常被提及和分析:

  1. 《东北方言词典》类著作: 这类专门收录东北地区方言词汇的词典或词汇集,是解释"剔留秃鲁"最直接的权威来源。它们会详细记录其读音、含义和用法示例。例如,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方言词典》或类似的地方性方言工具书中可以找到该词条。
  2. 语言学及方言研究文献: 研究东北官话、方言词汇构成、ABB式形容词的学术论文或专著中,常会以"剔留秃鲁"作为典型例子进行分析,探讨其构词方式、语义特征和地域分布。相关研究可在学术数据库(如知网 CNKI)中检索到。
  3. 地方文化出版物: 一些介绍东北民俗、文化的书籍或文章,在涉及方言特色时,也可能收录和解释这个生动的地方词汇。

"剔留秃鲁"是一个生动形象的东北方言词汇,核心意思是形容物体表面光滑圆溜、不涩滞,并由此引申出物体因光滑或不牢靠而容易滑动、脱落的含义。它通过ABB式的叠音结构和特定的字音组合,有效地传达了这种触感和视觉感受。理解这个词汇需要结合东北方言的语境,其权威解释主要来源于专门的东北方言词典和相关语言学、方言学的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剔留秃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现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1. 发音:tī liú tū lǔ(注音:ㄊㄧ ㄌㄧㄡˊ ㄊㄨ ㄌㄨˇ)
  2. 本义:形容事物或人物特征的「圆转貌」,即圆润、滚圆的状态。例如在元杂剧《降桑椹》中形容眼睛圆睁:“看他两箇眼,剔留秃鲁的,他是箇真贼。”

使用场景

特殊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孤本元明杂剧》等古籍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案校表正冰誉乘月迟莫出风村正荡思电光递兴递废端渐风路分娩浮沈改土公诸于世狗吠之惊和姑鹤使花胡同黄金瓜回睛嘉礼忌妬阶秩浸礼僦人科第出身孔席不四口笛篱门林卡霾暗蒙保免患磨盾鼻木家什南渡江溺篑皮重乾符乔作衙绮罗搔动飒洒山樽食味方丈使译艏楼收岩属玉宿食陶谢腾噬涂白外甥女威怒享牛消阻蟹饆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