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磨盾鼻的意思、磨盾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磨盾鼻的解释

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草檄。典出《北史·荀济传》。后因以称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为“磨盾鼻”。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亦省作“ 磨盾 ”。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或可执鞭,愿供磨盾。”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 程君 磨盾亦奇才,一挥万汇驱风埃。”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昶》:“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穹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磨盾鼻"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军事典故的成语,其字面与引申含义如下:


一、字面释义

"磨盾鼻"指在盾牌的把手(鼻纽)上研磨墨汁,用以书写军中文书。古代将士在缺乏砚台时,常以盾牌把手代替砚台研墨,体现战时环境的艰苦与急迫性。


二、引申含义

  1. 形容战时文书创作

    指在军营中撰写檄文、战报等军事文书,强调在动荡环境下坚持笔墨工作的状态。

    例:清代赵翼《从军》诗:“磨盾鼻草军书,马前倚笔万言就。”

  2. 代指从军生涯或军旅文职

    引申为投身军旅、担任幕僚文书之职的经历。

    例:宋代陆游《昔从戎南郑》诗:“磨盾鼻看诸将,缓带登城观战场。”


三、典故出处

典出《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

韦叡率军北伐,于阵前以盾鼻为砚,挥毫起草檄文,文辞激昂,顷刻而成。

此事凸显将领文武双全之才,后世遂以“磨盾鼻”喻指军中急就文书或戎马生涯。


四、文学用例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请缨”典故与此相关: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投笔”暗合“磨盾鼻”精神,均指文人弃文从武、投身军旅的志向。


五、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收录“磨盾鼻”词条,释义为“于盾鼻上磨墨,指军中作檄”。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需订阅访问)

  2.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卷一百四十六载韦叡事迹,为典故原始出处。

    《资治通鉴》原文数据库(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3. 《全唐诗》《全宋诗》

    陆游、赵翼等诗人作品印证该词在文学中的沿用。

    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华书局)


“磨盾鼻”既是对古代军事文书行为的具象描述,亦承载文人从戎的文化意象,其权威释义需结合历史文献与经典用例共同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磨盾鼻”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该词的字面意思是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草拟檄文,典出《北史·荀济传》。据记载,荀济曾在盾牌把手上磨墨撰写军事文书,后来引申为代指在军队中从事文书工作。

二、典故背景

  1. 出处: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史》对荀济的记载,原文描述其“会楯上磨墨作檄文”(在盾牌上磨墨写檄文)。
  2. 历史应用:宋代文人刘克庄在《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中写道:“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生动描绘了军中文书的场景。

三、衍生用法

四、注意误区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因固执而不肯改变错误”,此说法缺乏可靠文献支撑,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建议以《北史》及宋代诗词用例为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北史·文苑列传》或宋代相关诗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百端待举便辟搏拊布武持书从长计较卒中低眉倒运独峯驼多哥二拔酦酵返魂梅番人反手费尽心思风虔簠簋之风孤致黑窣窣洪漭圜抱环堵萧然户枢不朽假货嗟咏警卫连嶜崟楷秀磕爬空尽袴管累年乐淘淘林芳鸾鸟鹿活草戮民轮鈎滤纸满目疮痍密文傩神赔还朴懦平假名青角诠发攘臂而起攘夷梢袋申绳蛇鱼史话十离诗宿地台步饕殄通关献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