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沮丧。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二出:“惨然消阻泪如梭,怎生样方便赦殊科,这拘拏飞不出巧张罗。”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予在 秣陵 见佛手柑初至,一老年客市数枚,疾驰 李姬 丽贞 ……少顷入 李 室,则宣盘中层迭数十,鲜妍硕大,逾客赠者十倍,客乃不胜消阻。”
(2).消释;消失。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来书云:尝试於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 ********* 《现代文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这种智力的老成,并于奋勇冒险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进。”
“消阻”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消”与“阻”二字构成。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消”本义指消除、消散,如《说文解字》释为“尽也”;“阻”则有阻碍、险要之意,《尔雅》注“险也”。二字组合后,“消阻”在古汉语中可表达两种含义:一是指障碍逐渐消失,如宋代文献中“雾色消阻”描述雾气散去的状态;二指因外界阻力导致事物消亡,如明代《四友斋丛说》载“功业消阻”暗含壮志未酬的遗憾。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文学性文本中。例如清代《红楼梦》脂评本有“欢情消阻”之句,用以刻画人物情感由盛转衰的细腻变化。其词性可作动词或形容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属于典型的文言遗留词汇。
“消阻”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情绪上的消释或消散
表示负面情绪(如愤怒、忧虑)逐渐减弱或消失。如王守仁《传习录》提到“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指情绪通过自我觉察得以化解。
沮丧、低落
用于描述心理状态,如明代吕天成作品中的“惨然消阻泪如梭”,形容悲伤情绪导致行动力减弱。
含义 | 典型语境示例 | 来源支持 |
---|---|---|
消除障碍 | “通过改革消阻制度性壁垒” | 、 |
情绪消散 | “误会解开后,两人隔阂逐渐消阻” | 、、 |
沮丧 | “遭遇挫折时需避免陷入消阻状态” | 、、 |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词义,古籍中需特别注意情绪相关的释义。
悖妄表则兵利冰聘参计矗入出震之君村市错遌定桃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独酲二斤半烦愁法岁風陵风中秉烛甘蓝高谭根底公符寡酒候遮槐菌货流兼肉竭泽而渔进侯金坑进来金銮殿迹人集贤殿钜鹿侯拦子马类类厉民流揜楼观牛角之歌偏察迁流请先入瓮攘揄上礼上竈生产操噬狗世县师直为壮手足无措四溅沺沺推三推四吴郡星郎五品乡居仙音院小竖心浮气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