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立文字的意思、不立文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立文字的解释

佛教禅宗主顿悟,以心传心,不涉文字语言,谓之不立文字。《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 世尊 曰:吾有正6*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 摩訶迦叶 。”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八佾篇五》:“余以 管氏 言之,其遗书具在,其行事亦班然可考。既非如 霍光 、 寇準 之不学无术,又非如 释氏 之不立文字,瞎著去参。”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不立文字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不立文字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固定表述,其核心含义指不依赖书面文字来传达或领悟真谛,强调通过直观体验、心性觉悟等非语言方式获得智慧。该词源于佛教禅宗思想,现延伸至哲学、艺术等领域。具体解析如下:


一、汉语词典释义

  1. 字面本义

    “立”指建立、依赖,“文字”指书面记录。整体意为不依靠文字记录或书面教条。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第1卷“不立文字”词条。

  2. 佛教渊源

    禅宗主张“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认为最高真理(如佛性)无法通过文字完全传递,需以心印心。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释“不立文字”为“禅门之标帜”,强调顿悟超越经典研读。

    典籍依据:《六祖坛经》载惠能“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是其思想源头。

  3. 引申用法

    泛指超越语言局限的领悟方式,如艺术创作中的“意在笔先”、哲学中的“得意忘言”。

    来源:《中国哲学大辞典》(人民出版社,2010)指出其与道家“言不尽意”观的融合。


二、权威文献佐证

  1. 禅宗经典

    《五灯会元·卷一》载佛陀“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公案被视为“不立文字”的实践典范。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五灯会元》(1984)。

  2. 学术研究

    学者葛兆光在《中国禅思想史》中分析,禅宗因反对教条化经学而提出“不立文字”,实为对语言局限性的反思。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三、现代应用场景


参考资料原文链接(基于真实出版物,部分需馆藏或数据库获取):

  1. 《六祖坛经》敦煌本: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需登录访问)
  2. 《五灯会元》电子版: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付费订阅)
  3.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www.hydcd.com(公益站点,收录权威释义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过专业学术平台(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不立文字”是佛教禅宗的核心主张之一,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阐释:

1.基本定义

“不立文字”指禅宗主张通过心性顿悟而非依赖经典文字来传法,强调师徒间以心传心的契合,而非拘泥于语言或经卷。这一概念出自禅宗十六字方针:“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起源与经典依据

3.核心含义

4.传承方式

禅宗通过公案、机锋等非逻辑手段启发悟性。例如“拈花微笑”典故中,释迦牟尼以沉默示法,迦叶破颜微笑即达默契。

5.常见误解与澄清

“不立文字”本质是禅宗对语言局限性的反思,倡导以直观体悟超越概念束缚。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公案或历史演变,可参考《五灯会元》《坛经》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帕包复背兴滭弗笔趣吃得开磁极此一时彼一时大着典商端匹多谋善虑耳尖芳春泛淫風末干脯龚自珍侯景之乱后效皇州火耕水耨夹板鲛奴铠装狂涛枯颗来鸿去燕烂赏连第僚幕俚恶临难不惧落汤鷄露尾藏头吕公书漫兴没出息没得鹏术脯脩前街后巷桥路樵舍球状元诠释热渴觞客神超形越守械鼠狼四位所司素叶托咎小乖乖小挂千小手工业溪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