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櫌。一种敲打土块、平田的农具。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水稻》:“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一:“今田家所制无齿杷,首如木椎,柄长四尺,可以平田畴击块壤,又谓木斫,即此櫌也。”参见“ 櫌 ”。
"木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传统农具。以下是基于多来源信息的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木斫(拼音:mù zhuó,注音:ㄇㄨˋ ㄓㄨㄛˊ)指一种用于敲碎土块、平整田地的木质农具。其形制类似无齿耙,头部为木槌状,配以长柄(通常四尺左右),主要用于农耕中的土壤整备环节。
功能与用途
字形解析
别称与关联
该农具在古籍中亦被称为“櫌”(音yōu),明代《农政全书》明确记载木斫即櫌的别名,属于古代农具分类中的整地工具。
木斫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工具,兼具碎土和平整双重功能,其形制演变反映了传统农耕技术的发展。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农具体系,可参考《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农学典籍。
《木斫》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用斧头或刨子对木材进行加工、雕刻或削减。
《木斫》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斤”,其中“木”表示与树木相关,“斤”表示用刀斧进行砍削。它的总笔画数是10画。
《木斫》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由“木”和“斫”两个字组合而成。这个词语描绘了古人对于木材的加工和雕刻的技艺。在古代,木斫是一项重要的手工艺,人们通过木斫可以将木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器物。
《木斫》的繁体字为「木斲」,它在使用上和意思都与《木斫》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在有些许不同,包括《木斫》也有一些差异。具体的古代写法为「木斮」,这个写法在字形和造型上略有不同,但表示的意思和《木斫》是相同的。
1. 他用笨重的木斫将原木削成了一根漂亮的木棍。
2. 木匠用磨快的斧头进行木斫,修整木材的棱角。
组词:木头、木雕、斧头、刨子、刨削
近义词:木雕、木工、木刻、木艺
反义词:木材、原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