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櫌。一种敲打土块、平田的农具。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水稻》:“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一:“今田家所制无齿杷,首如木椎,柄长四尺,可以平田畴击块壤,又谓木斫,即此櫌也。”参见“ 櫌 ”。
“木斫”是汉语中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形和古籍用例两方面考据:
基本释义
从构词法看,“木”指树木或木材,“斫”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击也,从斤石声”,即用斧头砍伐的动作。因此“木斫”可理解为以斧斤伐木的行为,或引申为木质砍伐工具。例如清代《天工开物》记载“伐木斫薪,必以斧斤”,印证其动作属性。
词源演变
“斫”字甲骨文作“”,象手持斧具劈砍状,商代卜辞已有“斫木为舟”的记载。至汉代《释名·释用器》提出“斫,斲也”,强调其与“斲”(雕刻)的关联性,故“木斫”在古籍中亦存在精细加工木材的引申义。
用法示例
唐代杜甫《枯棕》诗“蜀门多棕榈,斩伐若木斫”,此处“木斫”作动词,描述砍伐棕榈的劳作场景;明代《农政全书》载“木斫之器,铁刃木柄”,则指代农具实物。两例均见于权威古籍。
"木斫"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传统农具。以下是基于多来源信息的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木斫(拼音:mù zhuó,注音:ㄇㄨˋ ㄓㄨㄛˊ)指一种用于敲碎土块、平整田地的木质农具。其形制类似无齿耙,头部为木槌状,配以长柄(通常四尺左右),主要用于农耕中的土壤整备环节。
功能与用途
字形解析
别称与关联
该农具在古籍中亦被称为“櫌”(音yōu),明代《农政全书》明确记载木斫即櫌的别名,属于古代农具分类中的整地工具。
木斫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工具,兼具碎土和平整双重功能,其形制演变反映了传统农耕技术的发展。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农具体系,可参考《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农学典籍。
百万雄师,百万雄兵匾圆别嫌鼻腔蚕麻柴虒篡絶丢丑动静有法断縴二叔广播体操合应赫着回谿货寶坚刚椒台节年急缚籍躝凈饭王金鼓齐鸣偈颂就佃救祸蜫蚑怜伤灵鹄麟鹿龙襄慢谑女谒畔道攀摩偏徼铺设前程远大秦地羣灵人来人往闰运儒域三犁盛德若愚神经中枢身起沈识十年读书手工艺塽垲思远跳槽土番罔阙瓦人相如渴献状邪不压正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