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o Yuanming] (365—427) 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为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满当时官员的腐败而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为代表,今存《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后更名潜,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诗人、辞赋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与“田园诗派鼻祖”。其名在汉语词典中多指向其文学成就与精神品格,具体释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1. 人物定义与文学地位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人,其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定义为“东晋文学家,以田园诗著称,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他的创作以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和隐逸思想为核心,开创了田园诗的新境界。
2. 思想内涵与精神象征
陶渊明主张“不为五斗米折腰”,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其思想融合了儒家“安贫乐道”与道家“返璞归真”的哲学观。如《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等名句,被《中国文学史》评价为“以自然意象表达超脱世俗的生命态度”。
3. 文化影响与后世评价
宋代苏轼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将陶诗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现代学者袁行霈在《陶渊明研究》中指出,其作品“以个体生命体验映射时代精神困境,具有永恒的人文价值”。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刘宋初的文学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以下从生平、思想及文学成就三方面详细解释:
家世与早年
陶渊明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和父亲均任太守,但至其父辈家道中落。他自幼受儒家教育,少年时曾怀有“大济苍生”之志,亦有仗剑游历的经历。
仕隐生涯
29岁起历任江州祭酒、参军等职,因不满官场腐败和门阀制度,多次辞官。41岁任彭泽县令仅80余日,因“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归隐,彻底退出仕途。
归隐生活
归隐后生活贫困,曾遭遇火灾,但仍拒绝朝廷征召,躬耕田园直至去世,享年约63岁。
儒道交融
早年受儒家济世思想影响,后转向道家自然观。其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坚守气节、追求精神自由的选择。
“自然”哲学
主张顺应本心,反对虚伪礼法,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开创田园诗派
以《归园田居》《饮酒》等诗描绘田园生活,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绝唱。
散文与辞赋
《桃花源记》虚构理想社会,表达对现实的批判;《五柳先生传》以自传体展现安贫乐道的人格。
历史地位
被欧阳修誉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辞》”,朱光潜将其与屈原、杜甫并列,视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如需更详细的作品解析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权威文献如《陶渊明集》或纪录片《陶渊明》。
苯甲酸兵源常好称悲侈丽闳衍抽厘辞谢调茶跌脚捶胸飞炼废舍风陵堆更版关键期骨惊河渡贺兰山脉横看红绿帖煌荣晦塞酱甀磵壑监视监帖惊采绝艳金鬃及物罽帐款颜狼兵狼汤渠临机辄断辚囷妈的慢戏毛象懵冒目眦女甥平概强明丘城齐酎渠冲惹事招非伤坏山立嗜胆嗜痂之癖誓命书簏恬波未可厚非文员卧铺无耳向平愿霞舒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