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约束警戒之辞。《礼记·郊特牲》:“卜之日,王立于泽,亲听誓命,受教諫之义也。” 孙希旦 集解:“誓命,谓戒王以失礼之谴也。郊天至重,故王亦受誓戒。” 三国 魏 曹操 《请恤郭嘉表》:“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繇 嘉 。”
(2).誓志效命。《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而 瓚 誓命沉城,佻身飞鏃,兵尽器竭,毙于旗下。” 吕向 注:“誓,约言也……言 瓚 自约命沉城下。”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骤居相辅,捐躯誓命,不后他人。”
(3).誓和命。《尚书》文体名。《<书>序》:“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宋 秦观 《国论》:“臣愿陛下具以意作为明詔,丁寧反覆,如古训誥誓命之文。”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尚书》之文,训誥誓命,遗留在於秘府,述而不作,一家一人,自为词繫,卜史之典也。”
“誓命”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根据权威资料(),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约束警戒之辞
指古代礼仪中的告诫性言辞,常见于祭祀、军事等庄重场合。如《礼记·郊特牲》记载,周王在占卜祭祀时会亲自听取“誓命”,接受对失礼行为的警示()。
誓志效命
表示以生命为代价履行承诺的决心,多用于忠义语境。例如《文选·阳给事诔》中描述将领“誓命沉城”,即指其誓死守城()。
《尚书》文体名
指《尚书》中“誓”与“命”两种文体的合称。“誓”为战争动员令(如《甘誓》),“命”为君主诏令(如《文侯之命》)()。
若需引用古籍含义,建议优先采用前三种解释;现代语境中使用时,需注意语义的明确性。更多例证可参考《礼记》《尚书》等文献原文。
《誓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立下誓言,决心奋斗到底,甚至不惜生命。
《誓命》的拆分部首是言字底的讠(讠为左侧的话的意思)和心(心为右侧的心的意思),共有12画。
《誓命》一词源于古代汉字,是一种传统的汉语词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誓命」。
在古代,「誓命」的写法与现代相似,都是使用讠和心两个部首组成,字形略有变化。
1. 他发誓要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并愿以誓命来捍卫国家的利益。
2. 这位勇士誓命要保护村庄的安全,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
誓言、誓约、誓死、誓言的、誓约的
誓词、宣誓、誓约
违背誓言、背离誓约、放弃誓命
挨肩并足拔帜易帜背水陈鄙俚不听手哺醊不走落插杠子产莳传锡打击淡冷导语得年典商东北野战军斗粟短价二话二蒯儿无常父反对法言宓子贱告类贵邸虎女僵桃代李交股刀家生急慌慌浸淬己私君王腊坑家败业楛砮籁钥拦网龙帐明镫鸣金赋牧羊儿木制品佥妻麒麟书齐三士筌箵如日中天三香韶光淑气叹慜条鬯听其言观其行统论痛挠通天台屠沽屠宰税委决舄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