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ransitive]
(2) [指动词类型]∶表示由动作者或主语带给宾语动作的
(3) [指语法结构]∶包含有及物动词的形式的
谓恩及万物。 唐 元稹 《册文武孝德皇帝赦文》:“溢美之名,既不克让;及物之泽,又何爱焉。” 唐 李翱 《与淮南节度使书》:“ 翱 自十五已后,即有志於仁义,见 孔子 之论高弟,未尝不以及物为首。” 宋 林逋 《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诗:“温颜煦槁木,真性驯幽禽,所以仁惠政,及物一一深。”
及物是现代汉语语法中对动词的一种分类,指动作或行为能够直接作用于某个对象(即宾语)的动词。这类动词在句子中必须带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其核心特征包括:
带宾语的能力
及物动词在句子中通常需要搭配宾语,构成“主语 + 动词 + 宾语”的基本结构。例如:“吃饭”中,“吃”是及物动词,“饭”是其宾语;若省略宾语(如“他吃”),句意可能不完整或需依赖上下文补充。
与“不及物”的区分
与及物动词相对的是不及物动词(如“休息”“游泳”),后者无需宾语即可独立成句(如“他休息了”)。部分动词兼具及物与不及物两种用法(如“他跑(不及物)” vs. “他跑步(及物)”),需结合语境判断。
语法功能与句式扩展
及物动词可构成被动句(如“饭被他吃了”)、把字句(如“他把饭吃了”)等复杂句式,凸显动作对宾语的影响。其宾语类型多样,可为名词(“读书”)、代词(“帮助他”)或从句(“知道他会来”)。
例句说明
参考资料
“及物”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主要分为语法学术语和古典文学中的用法两类:
语法学术语(现代常用义) 指动词需要带宾语才能表达完整语义的特性。例如“吃饭”中的“吃”是及物动词,必须接宾语“饭”。在法语等语言中,及物动词还分为直接及物(带直接宾语)和间接及物(带介词宾语)。
古典文学含义 原指恩泽惠及万物,如唐代元稹《册文武孝德皇帝赦文》中“及物之泽”,李翱《与淮南节度使书》提到“及物”与仁义相关,宋代林逋诗句“仁惠政,及物一一深”也延续此意。
词源上,“及物”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本义为“能够传递给别人”,后发展为语法概念。现代语言学习中需特别注意:及物动词必须搭配宾语(如“写文章”),否则句子不完整(若单说“写”则语义缺失)。
闇騃安家乐业背篓背时鬼本国嶓冢不阴不阳黜刺鉏耒觕定错镂道穷捣砧叮问防除风雨晦冥拊键感叹公裳管闭豪纤回归年佳酿家仆计不旋跬絜静金昆刻截联蹁碄碄緑林豪士卖帐幔幙马蹄形米粃抹稀泥木梗人炮宰怯人扫掠省寺升汰诗牀师踪衰正鼠无牙四监苏州市天狱屯危徒奏惋愕望见晚遇文帅五七香油钱陷入沉思小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