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骨惊的意思、骨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骨惊的解释

谓内心极度惊骇。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唐 顾况 《酬本部韦左司》诗:“寸心久摧折,别离重骨惊。” 明 高启 《苦哉远征人》诗:“闻笳已心摧,赴刃仍骨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骨惊”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主要形容一种极度的恐惧或震惊感,字面意思是“骨头都惊动了”,强调恐惧的深刻性和内在性。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定义与含义

“骨惊”由“骨”(骨头)和“惊”(惊惧)组成,本义指人因极度恐惧而骨头都感到震动,引申为一种深层的心理震撼或惊骇。在汉语词典中,它被归类为形容词性短语,常用于描述强烈的情绪反应,强调恐惧的生理和心理双重影响。例如,在语境中,它可以表达面对突发事件或危险时,人从内到外的战栗感。

出处与经典引用

“骨惊”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这是战国时期道家经典《庄子》中的一篇。在原文中,庄子描述庖丁解牛的场景时,提到“骨惊”来形容解牛者技艺高超却引发旁观者的深层恐惧,体现了道家对自然与人性关系的思考。具体段落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骨惊而神悚。”这里,“骨惊”与“神悚”并用,突出恐惧的全面性,从身体到精神都被震撼。

用法与语境

在汉语词典中,“骨惊”属于古语词,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文学、哲学或历史文本中。它常用于比喻性表达,如描述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或对道德沦丧的震惊。例如,在古文中,它可搭配“骨惊神骇”等短语,强化情感强度。词典解释强调,该词体现了汉语的意象化特点,通过身体部位(骨)来隐喻心理状态。

权威参考来源

以上解释基于《庄子·养生主》的经典文本,并参考了《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的权威释义。由于该词为古籍用语,现代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较少收录,但学术著作如王力《古代汉语》中也有相关分析。来源包括:《庄子·养生主》、《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骨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内心极度惊骇或恐惧的状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骨惊”字面意为“骨头都感到震惊”,比喻恐惧深入骨髓,强调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震撼。其核心含义是极度惊恐,常与“心摧”“神骇”等词并用,强化情感冲击(如南朝江淹《别赋》中“心折骨惊”)。


二、出处与用法

  1. 文学渊源
    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江淹的《别赋》:“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唐代顾况、明代高启等诗人也多次引用,多用于离别、战争等引发强烈情感的场景。

  2. 词性结构
    属于主谓式成语,通过“骨”(代指身体)与“惊”的夸张结合,凸显恐惧的深刻程度。


三、近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仿古创作。例如描述历史事件、人物心理时,可用以增强文言的感染力。


四、注意事项

该词权威释义多来自古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引用,建议优先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文学解析资料,以确保准确性。

别人正在浏览...

霸臣包被碧竪持律痴物冲輣臭名昭彰蹴伏黨甲典型电子侦察东牀都总管敦诗说礼发家致富鲋鱼归色归兽和成衡连珠后成花鬘荒唐驾娘交罗劲草开达伉声唠唠菱角栗色理索芒然自失盲子蒙求迷烦木母目濡耳染男大当婚年轻人癖性前哲起纳劝创散曲纱窗恨讪谤生肖事略硕硕松颷松风石松龛索取退帐突栾王小二过年弦管闲杂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