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概的意思、平概的详细解释
平概的解释
使平齐划一。 清 魏源 《户部左侍郎提督江苏学政周公神道碑铭》:“公在下,则是非与黜陟出于二;公在上,则匪直出于一,且以黜陟正是非,尤克昭苏万物,平概群品。”
词语分解
- 平的解释 平 í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妌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辈。 安定、安静:平安。平服。 治理,镇压:平
- 概的解释 概 à 大略,总括:大概。概论。概述。概貌。梗概。概要。概算。概括。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率(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称为此事件的“概率”。亦称“或然率”
专业解析
“平概”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围绕着平均、公平的量度或标准展开。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平” 在此处意为“使平均”、“使公平”、“不倾斜”。
- “概” 本义指量谷物时用来刮平斗斛的器具(即“斗概”或“斛概”),引申为“刮平”、“使齐平”的动作,以及“标准”、“大略”的含义。
- “平概” 合起来,最直接的含义是指用“概”这种工具将量器(如斗、斛)中的谷物刮平,使其达到标准容量。这个动作象征着公平、均等、不偏不倚的衡量标准。它强调在度量衡或分配事物时,遵循一个公正、统一的标准,确保没有偏多偏少。
-
引证解释与历史背景:
- 该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特别是与度量衡制度、赋税征收或公平交易相关的语境中。例如,在描述古代官府征收粮食或市场交易时,强调“平概”即意味着严格按照规定的量器标准进行称量,刮平斗斛,以示公平,防止官吏或商人舞弊。
- 它体现了古人对公平交易、均等分配的追求,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平概”的行为本身,就是公平原则的具体实践和象征。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中关于“平”和“概”的释义及古代用法例证。
-
引申义与现代理解:
- 虽然“平概”作为具体动作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不常见(因现代度量衡工具的精确化),但其蕴含的“公平”、“均等”、“标准化” 的核心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平概”可以引申为秉持公平原则、遵循统一标准、追求均衡状态的行为或理念。它强调在处理事务、分配资源或进行评价时,应像用“概”刮平量器一样,做到公正无私、一视同仁。
- 在讨论历史、经济、法律或社会管理时,“平概”常被用来指代古代的公平度量理念或制度实践。参考来源:相关中国古代经济史、法制史研究著作中关于度量衡制度与公平原则的论述。
-
“平概”一词,源于古代用“概”刮平量器的具体动作,其本质含义是通过标准化的操作实现公平、均等的量度。它既是古代维护经济公平的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追求公正、均平价值理念的文化符号。在现代语境下,其核心精神——公平、标准、均衡——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平概”是一个汉语词语,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其含义及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
本义
指“使平齐划一”,即通过调整使事物达到整齐、均衡的状态。该词常与“偏概”相对,强调平衡与统一性。例如清代魏源在文献中提及“平概群品”,即通过公正的治理使社会秩序趋于平等。
-
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扩展解释为“保持冷静、稳定的心态”,尤其在面对困难或压力时,形容不慌乱、理性应对的态度。例如用于劝诫他人或自我提醒需保持平和心境。
使用场景
- 传统语境:多用于描述物理或社会层面的均衡,如治理、度量等场景。
- 现代引申:可形容个人心态,强调情绪管理,但需注意此用法较少见于经典文献,可能为现代语言的发展。
字义分解
- 平:指表面无高低凹凸,引申为安定、公平(如“风平浪静”“持平之论”)。
- 概:原指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工具,后衍生为“标准”或“概括”之义。
注意事项
- 权威来源(如汉典、清代文献)更侧重“平齐划一”的本义,而心态相关的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适用。
- 若用于学术或正式写作,建议优先采用传统释义,避免歧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清代魏源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傲虐巴睖备利碧滋蚕室狱刺儿辞严意正大舅大人家彫摧笃弼翻誊风霆風疹粉汗府上高寄跟衣格外革邪拱圣管弦乐龟背孩气鸿谟晃漾鹘鶟降款僭礼奸慝娇怜截替箕风净洁歁歞空拳篑笼愧让老搭档邋遢本两立凉清临年落韵埋堙梅魂木野狐朴貌生息世産摔阔牌子説一不二索绹铁锈秃楬土阶茅屋托实王扬无支祈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