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藏书用的竹箱子。 唐 皮日休 《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诗:“ 茅山 顶上携书簏, 笠泽 心中漾酒船。” 宋 陆游 《发书画还故山戏书》诗:“昨日遣画笥,今日发书簏。”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
(2).讥讽读书多而不解书义或不善运用的人。《太平御览》卷六一六引 南朝 梁 沉约 《俗说》:“ 刘柳 为僕射, 傅迪 为左丞。 傅 好读书而不解其义…… 刘 道 傅 云:‘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父 善 ,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
"书簏"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合成词,其释义可从器物本义与人物喻义两个维度解析:
一、器物本义 指竹制藏书器具。《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藏书用的竹箱"(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该释义可追溯至古代文献《新唐书·李邕传》"邕父善藏书,以书簏贮之"。古代书簏多采用竹篾编织,形制方正,设多层分隔,兼具防潮与收纳功能,常见于文人士大夫书房。
二、人物喻义 《辞源》第三版指出该词衍生为"讽喻只知藏书而不通晓义理者"(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此用法始见于《世说新语》注引《晋阳秋》"傅迪广读书而不解其义,刘柳唯读《老子》而已,迪每轻柳,柳云:'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也。'"该典故确立了书簏作为"博览群书却缺乏融会贯通能力者"的贬义指向。
三、语义流变考据 据《近代汉语大词典》记载(来源:中华书局2018年版),此词在明清小说中频繁出现,如《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七回"读成个书簏,不如不读",强化了其"机械识记而无实践能力"的批评意味。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降低,主要存留于学术著作对古代文献的诠释中。
“书簏”是一个汉语词汇,包含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用竹子、柳条或藤条编织的容器,主要用于存放书籍。例如:
用于讥讽读书虽多却不理解深意或无法灵活运用的人。例如:
“簏”本指竹编容器,后延伸为对“知识容器化”的批评,强调学问需与实践结合。这一比喻至今仍用于提醒避免机械性学习。
表里相依捕桉不恶超伍畴劳出幽升高地垄定国安邦恩威并行奉承风篁岭封赏风榭分业负课个人数字助理国常昏荒呼延呼音兼官重绂骄踞鯨海进食近县窥觇徕臣老哥老视眼儽儽撂挑子力竭声嘶柳叶刀乱码蒙庇闹五魁牵子轻而易举清身洁己青屋祇树屈侯刃铓散散落落私饱四面碰壁孙悟空缩小踏科儿探细天律听天由命汀濙提示頽垣废址卫生站消屈析精剖微心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