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密牒的意思、密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密牒的解释

机密文书。《新唐书·苏珦传》:“ 武后 杀 韩 鲁 诸王,付 珦 密牒按讯, 珦 推之无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密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辞书释义及文献用例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密:本义指事物之间间隙小、紧凑,《说文解字》释为“山如堂者”,引申为隐蔽、不公开之意。
  2. 牒:原指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简,《说文解字》称“札也”,后泛指文书、公文,如“通牒”“度牒”。

    二字合成“密牒”,即指内容隐秘、传递机密的官方文书或信函。


二、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为“秘密的文书”,强调其非公开性,多用于军政机密传递。例如清代官员的密奏制度中,直达皇帝的机密报告即称“密折”(与“密牒”性质相通)。

  2. 《辞源》(修订本)

    注解为“机密文件”,特指古代官府或军队中加密传递的公文,需特定人员启封。


三、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1. 军政机密传递

    《宋史·职官志》载枢密院职能:“掌军国机务……出纳密命”,其中“密命”多以密牒形式下达。

  2. 外交密函

    明代《万历野获编》提及边关将领“以密牒通敌情”,指加密情报文书。

  3. 清代密奏制度

    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朝朱批奏折中,常见“密折”“密片”等称谓,属密牒的衍生形式,用于君臣间秘密通信。


四、文化背景与演变

“密牒”的实践依托于古代保密通信技术,如蜡封、暗码等。其制度成熟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反映了传统官僚体系对信息管控的重视。随着近代电报、密码术兴起,该词逐渐被“密电”“密件”取代,成为历史语境中的专称。


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3. 《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万历野获编》(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网络扩展解释

“密牒”是一个汉语词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例证

  1. 历史文献:
    最早见于《新唐书·苏珦传》记载:“武后杀韩鲁诸王,付珦密牒按讯,珦推之无状。”
    此处描述武则天将涉及王族案件的机密文件交给苏珦调查,突显“密牒”的官方保密性质。
  2. 文学作品:
    如太平天国起义时,密牒被用于传递起义指令,如“追回密牒交与茂,二人冰释前嫌”(需注意此例来自低权威性来源)。

三、应用场景


四、相关词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览...

背靠闭戹滭弗蔽野柴油机称号承前启后带鞓钓语递嬗躲匿飞递风鸢港湾高谭哽噎功成名遂工捷供御瓜丘过不得毫子诃夺亨运哗溃欢饮将诚金绯枯径牢筴落枕练带临蓐棆桷芒颖髦俊面折廷争灭火机明懿目礼闹龙愆期畦迳秦氏粉期望入夥乳穗杉关掺袂神察手简属句输庸松梅丸送迓桃支竹填料突头突脑万箱谢女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