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谓六根清净者,任何一根均可产生他根的功能,迭相为用。如耳视、目听之类。见《法华论》等。 宋 陆游 《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诗:“六根互用亦何常,或以鼻嗅代舌嚐。”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贾叟刻木》:“ 平阳 贾叟 ,无目而刻神像…… 赵州 没眼僧,能噀墨水画上,布五彩亦噀之……佛氏所谓六根互用者,殆从是而进耶?”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列子 知西方有圣人矣,其曰:‘以耳视,以目听。’曰:‘视听不以耳目。’於圣人六根互用之法,六识之相,庶几近之。”
“六根互用”是一个源自佛教的成语,指六根清净者感官器官超越常规功能限制,实现相互替代或协同作用的状态。以下为详细解释:
佛教中,“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功能。所谓“互用”,即六根在清净状态下突破单一感知局限,例如用耳朵“看”物、用眼睛“听”声等超常现象。
宋代陆游曾作诗“六根互用亦何常,或以鼻嗅代舌尝”,金代元好问也描述盲人雕刻家用触觉替代视觉创作,印证该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渗透。
现多引申为人类感官协同运作的机制,例如盲人听觉敏锐的现象,与佛教原意中的超自然能力有所区别,但仍保留“感官互通”的核心意象。
该词既承载佛教对修行境界的哲学表达,也被后世用于形容感官的协同潜力。若需了解具体佛经原文或更多典故细节,可查阅《法华论》《楞严经》等文献。
《六根互用》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指感官相互交替地使用。在生活中,人们的六个感官,即眼、耳、鼻、舌、身、意,不同的时候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互相之间可以取代使用。
《六根互用》由6个汉字组成:
《六根互用》这个成语来源于佛教,它是指人们在修行时要面对各种感受和思维的流动,通过观照和理解这些感受和思维的起伏变化,最终超越它们,觉悟真理。
《六根互用》的繁体字为「六根互用」。
在古时候,「互」的写法是「交」,所以《六根互用》这个成语的古时候写法为「六根交用」。
1. 在冥想中,我们可以通过六根互用来觉察身体和心灵的变化。
2. 作家通过六根互用来刻画人物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内涵。
六根相通、五蕴互用、五根合一
六根相应、六根相通
六根不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