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根互用的意思、六根互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根互用的解释

佛教谓六根清净者,任何一根均可产生他根的功能,迭相为用。如耳视、目听之类。见《法华论》等。 宋 陆游 《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诗:“六根互用亦何常,或以鼻嗅代舌嚐。”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贾叟刻木》:“ 平阳 贾叟 ,无目而刻神像…… 赵州 没眼僧,能噀墨水画上,布五彩亦噀之……佛氏所谓六根互用者,殆从是而进耶?”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列子 知西方有圣人矣,其曰:‘以耳视,以目听。’曰:‘视听不以耳目。’於圣人六根互用之法,六识之相,庶几近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根互用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人类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超越各自生理功能的局限,实现相互替代或协同运作的特殊状态。该词源自《楞严经》卷四中"无目而见,无耳而听,非鼻闻香,异舌知味,无身觉触"的表述,体现了佛教对感官认知的深层思考。

在教义体系中,"六根"特指眼根(视觉)、耳根(听觉)、鼻根(嗅觉)、舌根(味觉)、身根(触觉)、意根(思维),原本各有其认知范畴。《成唯识论》强调六根本质上是"净色根",即清净无染的感知能力载体。所谓"互用"则需达到两种境界:其一是修行者通过禅定突破感官限制的"自在互用",其二是佛果位中六根完全融通无碍的"真实互用"。

宋代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苏轼"六根互用"的创作体验:"目见篆籀美,耳闻琴筑响",印证了该概念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现代佛学研究指出,这种认知模式突破二元对立,与当代神经科学中"联觉"现象存在跨时空呼应,但佛教更强调主观修证而非生理异变。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佛教谓诸根可互相为用",而《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则详述其修证次第,强调须断除"分别执"方得成就。该理论对东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在书画理论中表现为"目听耳视"的美学追求,在禅茶文化中则演化为"舌根参法味"的修行实践。

网络扩展解释

“六根互用”是一个源自佛教的成语,指六根清净者感官器官超越常规功能限制,实现相互替代或协同作用的状态。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佛教中,“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功能。所谓“互用”,即六根在清净状态下突破单一感知局限,例如用耳朵“看”物、用眼睛“听”声等超常现象。

二、宗教内涵

  1. 修行境界:需达到六根清净的层次,如《法华论》所述,持诵经典或修持佛法者可能获得此能力。
  2. 经典依据:
    • 《楞严经》记载如来“一根能见色闻香”,即单根具足多根功能。
    • 佛教典故中,阿那律陀失明却获天眼通,跋难陀龙无耳能听,均属六根互用的典型案例。

三、文学引用

宋代陆游曾作诗“六根互用亦何常,或以鼻嗅代舌尝”,金代元好问也描述盲人雕刻家用触觉替代视觉创作,印证该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渗透。

四、现代释义

现多引申为人类感官协同运作的机制,例如盲人听觉敏锐的现象,与佛教原意中的超自然能力有所区别,但仍保留“感官互通”的核心意象。

总结

该词既承载佛教对修行境界的哲学表达,也被后世用于形容感官的协同潜力。若需了解具体佛经原文或更多典故细节,可查阅《法华论》《楞严经》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巴豆白条伴食臂搁裁属草赋钞截差愈陈遗饭感祠位电挂弟布鼎助东南美对话奉央福手福足刚婞工作总结钩钤广博郭郎函柬鸿序怀才抱器秽駡诲音绛引坚峭肌肌居官闚谏里謡缕覼木鲸昵狎髬髵毗卢樵女人权萨薄丧失殆尽散见韶绮省躬什一之利势藉收报水肺俗界素谒谈天论地田部吏梯径庭右绨纨屠噬万虑诿延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