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的意思、不假的详细解释
不假的解释
(1).不借用。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仲尼 不假盖於 子夏 ,护其短也。” 隋 王通 《中说·王道》:“子之家六经毕备,朝服祭器不假。” 阮逸 注:“不假借。”
(2).不需要;不凭藉。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十八:“是以王鮪登俎,不假吞波之鱼;兰膏停室,不思衔烛之龙。” 宋 司马光 《伏蒙留守相公赐示陪太师》诗:“相国火城光满路,夜归不假玉蟾圆。”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崖盐》:“其巖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 鲁迅 《华盖集·补白一》:“但不以实力为根本的民气,结果也只能以固有而不假外求的天灵盖自豪,也就是以自暴自弃当作得胜。”
(3).确实;真的。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
- 假的解释 假 ǎ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弄虚作假。 借用,利用:假借。假货。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假公济私。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
网络扩展解释
“不假”是一个多义文言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1. 不借用、不借助
指无需依赖外物或他人帮助。例如:
- 《文选·曹丕·典论论文》中“不假良史之辞”,意为文章价值无需史官修饰;
- 《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提到孔子“不假盖于子夏”,指孔子不向子夏借伞以维护其尊严。
2. 不需要、不凭借
强调事物本身具备条件,无需额外依托。如:
-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中“不假仆一二谈也”,说明事实清楚无需多言;
- 现代例句“爱情不掺假,亲情不假冒”,突显事物本质的纯粹性。
3. 确实、真实
表强调或肯定语气,多见于口语化表达。例如:
- “晚辈被逐出师门不假”,表示承认事实的真实性;
- 现代用法如“此消息不假”,等同于“确实如此”。
注意: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成语中,如“不假思索”(形容反应迅速)。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避免单一化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不假这个词可以指没有虚假、不假手于人,也可以表示不无道理、确凿无疑。它的拆分部首是不和假,总共有8个笔画。《不假》一词来源较早,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年》一书中。它的繁体字是「不僭」。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种可能是「不作」,另一种可能是「不贼」。比如在《说文解字》中就将「不假」的审查意思解释为「无法推荐」,这与现代的理解有所不同。明朝徐海在《直接五知书》中的例句中写到:“不假他人之手,非真货之人也。”根据这个例句,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做事情时,不需要依靠他人,也不会去使用伪劣产品。与「不假」相关的词有「真实」、「可信」,反义词有「虚假」、「欺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