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据的意思、公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据的解释

(1).官府的凭据。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欲乞立定年限,每句当及三年,如无透漏及私罪情重者,委本县令佐及捕盗官,保明申安抚司给与公据。”《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三八年凤翔长春观公据碑》:“ 凤翔 总管府公据。据全真道人 张志洞 等连状告称‘前去 磻溪谷 復建掌教 丘真人 古跡 长春观 院宇,田地在手,别无凭验,恐有磨障,乞给公据事’,奉总管钧旨,照得:本人所告是实。”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四衙门迁客》:“近日吏部、翰林、科、道外謫者,皆不赴任,仅身至境上,移文索公据,归而待迁。”

(2). 宋 代的一种官方钞券。《宋史·食货志下三》:“﹝ 高宗 绍兴 ﹞二十九年,印公据、关子,付三路总领所: 淮西 、 湖广 关子各八十万緡, 淮东 公据四十万緡,皆自十千至百千,凡五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公据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公文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凭证或证明文件。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源流与应用场景进行详细阐释: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公据指“官家所给的凭据”,即由官方机构签发,用以证明身份、资格、权利或已完成某项官方程序的文书。其性质类似于现代的许可证、执照或通行证,具有法定证明效力。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


二、历史源流与文献考证

  1. 宋代起源

    “公据”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官方文书制度。据《宋史·食货志》载,商人从事盐、茶等专卖品贸易时,须持有官府签发的“公据”作为合法运输凭证,无据者以走私论处。此制为后世沿用,成为经济管控的重要工具。来源:《宋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元代法律明载

    《元典章·户部》明确规定:“诸色人户典卖田宅,须赍公据赴官告验”,即不动产交易需以公据为产权证明,凸显其法律效力。来源:《元典章》(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三、应用场景分类

  1. 经济领域

    • 贸易凭证:商人从事盐、茶、矾等国家专卖品运输时必备文件(如“茶引公据”)。
    • 税收证明:完税后官府开具的收讫凭证,避免重复征税。来源: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民事权属

    • 产权凭证:土地、房屋买卖过户时,由官府核发的产权转移公据。
    • 遗产分割:家族析产时,经官府公证的财产分割文书。来源:《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校注本)
  3. 身份通行

    • 度牒公据:僧道出家时由礼部颁发的身份证明。
    • 路引公据:跨区域出行所需的通行许可证。来源: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文献例证

《水浒传》第六十二回:

“卢俊义取出张孔目办下的公据,当厅押了公文帖,戴了纱帽,穿了官服,扮作官人模样。”

此处“公据”指卢俊义为混入城门伪造的官方通行凭证,印证其作为身份文件的功能。来源: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五、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公据”作为历史词已不再常用,其功能被“执照”“许可证”“公证书”等取代,但仍在研究古代法制、经济史时作为专业术语出现。当代《辞源》释其为“官方证明文件”,强调其历史语境下的权威性。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公据是中国古代行政与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官方凭证,贯穿经济贸易、财产权属、身份认证等多领域,集中反映了传统社会“凭证行政”的管理逻辑。

网络扩展解释

“公据”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用途和背景:

一、官府的凭据

定义:指由官府出具的正式凭证,用于证明身份、权利或事务的合法性。
例子:

二、宋代的官方钞券

定义:南宋时期发行的一种官方纸币或票据,主要用于财政流通和税收管理。
背景: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来源,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相关章节或苏轼、程俱等人的文集。

别人正在浏览...

禀谢鬓饰孛辘城防军宸历痴绝顶门上一针醏菜讹綳二人传恶仗菲林风弦分疏腐烂负胜槁形灰心钩金舆羽官符光炎官鸡珪玠鬼脸城归真返璞鼓鞞古直花腊混同虎卫叚借叫局洁滫祭正跨蹇夔夔累足冷热度数六阳稆生眇眇忽忽赧色旁戾姘人迁补千绪万端汽暖阙月热疾哨所霜散税物水仙属念丝虫宿居贪夫殉利提要钩玄通鄽投充斜头歪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