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画衣冠。指上古以特异的服饰象征五刑,以示惩诫。《汉书·武帝纪》:“朕闻昔在 唐 虞 ,画象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二帝但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敢犯也。’《白6*虎通》云:‘画象者,其衣服象五刑也。’”《晋书·刑法志》:“传曰:三皇设言而民不违,五帝画象而民知禁。”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画象垂新令,消兵易旧謨。”参见“ 画衣冠 ”。
(2).画图像。《晋书·忠义传序》:“书名竹帛,画象丹青。”《新唐书·李勣传》:“始 太宗 时, 勣 已画象 凌烟阁 。”
(3).指画成的图像。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 汉 画象模胡的居多,倘是初拓,可比较的清晰,但不易得。”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画象汉语 快速查询。
“画象”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解释:
上古刑罚象征
指通过特殊服饰图案象征五刑(古代五种刑罚),以警示民众。如《汉书·武帝纪》记载:“画象而民不犯”,即通过绘制特定服饰代替实际刑罚,体现“以德化民”的思想。这种制度在唐虞时期(尧舜时代)已有记载,服饰图案与刑罚对应,如用不同颜色或纹样区分罪行。
绘制图像的行为
表示绘画或雕刻人物、故事的动作。例如《晋书》提到“书名竹帛,画象丹青”,指将忠义人物的事迹与画像记录留存。唐代李勣的画像被收入凌烟阁,也属此类用途。
完成的图像作品
指已绘制成的画像或石刻图像。鲁迅在书信中提及“汉画象模胡的居多”,即指汉代石刻画像因年代久远而模糊,初拓版本更清晰但罕见。这类图像多用于纪念、装饰或宗教场景,如古代石碑、壁画等。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不同时期的画象特点,可参考《汉书》《白虎通》等典籍。
《画象》是一个词语,意思是通过绘画、描绘的方式表现或再现事物的形象、特点或属性。
《画象》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画和象。
1. 画的部首是丶,总共有8画。
2. 象的部首是豕,总共有11画。
《画象》一词源自于汉语,使用的是简体字。在繁体字中,这个词是「畫象」。
在古代,「画象」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使用丶和豕作为部首,并按照相同的笔画书写。
1. 他以精湛的画技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动物画象。
2. 这位艺术家通过巧妙的绘画,成功地画象了大自然的美景。
1. 画家:专门绘画的艺术家。
2. 圣像:用绘画或雕刻等方式表现出神圣形象的像。
3. 写实:以准确、真实地描绘事物为特点。
1. 描绘:用笔触或文字描述事物的形象。
2. 表现:通过各种手段展示事物的特征或情感。
1. 模糊:形象不明确,不容易辨认或描述。
2. 含糊:表达不清楚,不明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