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匿名书的意思、匿名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匿名书的解释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书信。多为达到攻讦、恐吓等目的而写。《周书·柳庆传》:“ 庆 以贼徒既众,似是乌合,既非旧交,必相疑阻,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唐律疏议·斗讼·投匿名书告人罪》:“诸投匿名书告人罪者,流二千里。”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 冯令 士仁 ,政不善,有投匿名书者,歷詆其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匿名书指不署名或不具真实姓名的书面材料,通常以隐秘方式传递信息,具有隐藏作者身份的核心特征。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特征及社会意义三方面分析:


一、词典释义与权威定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匿名”为“不具名或不写真实姓名”,而“书”在此指“书信或文件”。组合释义为:隐匿作者真实身份的书面信件或文件。其核心在于作者身份的刻意隐藏。

    例:收到匿名举报信后,纪检部门需核查内容真实性。

  2. 《汉语大词典》

    强调匿名书的传递媒介属性,指出其常见形式包括书信、印刷品或电子文本,并延伸至“匿名帖”“匿名揭帖”等历史用法,常见于民间诉冤或舆论监督场景。


二、核心特征与文化内涵

  1. 隐匿性

    作者通过省略署名、笔名代称或技术手段(如无发件人邮件)隐藏身份,以避免直接责任关联。

  2. 双面社会功能

    • 积极作用:为弱势群体提供申诉渠道,如匿名举报腐败行为(参考《刑事诉讼法》对匿名线索的处理规定);
    • 消极风险:可能被用于诽谤、恐吓,如匿名诬告信导致的法律纠纷。
  3. 历史与现代形态演变

    从传统的“匿名揭帖”(张贴于公共场所的匿名文书)发展为网络时代的匿名邮件、社交媒体匿名消息等,本质仍是对作者身份的保护性隐藏。


三、社会认知与使用规范

匿名书的法律效力与社会接受度存在矛盾:


匿名书是以隐匿作者身份为核心特征的书面材料,兼具社会监督功能与滥用风险。其定义根植于汉语“隐名+文书”的组合逻辑,并在法律、文化维度形成复杂意涵。使用时需权衡信息价值与道德责任。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4. 鲁迅. 《两地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匿名书”的含义可总结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不署名或不使用真实姓名的书信,拼音为nìmíngshū。这类书信通常隐藏作者身份,常见于书面或网络形式。

  2. 典型用途
    多用于攻击、诋毁(攻讦)或威胁恐吓他人,带有明显负面目的。历史上常被用于政治斗争或恶意举报场景。

  3. 法律与道德争议
    匿名书可能涉及诽谤、诬告等违法行为,因缺乏作者责任承担,易造成社会危害。但需注意,匿名举报在特定情况下可能用于保护举报者隐私。

  4. 现代应用场景
    在互联网时代,匿名书形式扩展至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私信等数字渠道,其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更大。

  5. 与匿名信的区别
    两者概念相近,但“匿名书”更强调书面形式的正式性,而“匿名信”涵盖更广泛,包括非正式或简短内容。

由于当前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现代汉语词典》或法律文献进一步核实定义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魃蜮笔摩不啻不吐不茹厝火逮亲怠替刀竿节导吏二江伏伏腊腊腐气俯身羔丝共驩拱听鼓书哈喇函书浩蜺慧丽贾民浇冷水疚愧旧契可望不可即寇患掠楚遴拔灵飙燐火陋妄锣经洛泽马浡牛溲木甲南伪闹慌鰟头偏诐片长末技黔江倾耳热锅气人生在世塞外芟柞少不的升侑试对说好嫌歹署议娀妃松汁速累缩首卷舌龆年文学史兀的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