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乐极则悲 ”。 前蜀 远国 《伤废国》诗:“乐极悲来数有涯,歌声纔歇便兴嗟。”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晁文元 《随因纪述》云: 晋 右将军 王羲之 ,器宇词翰,三者俱优,而所作会於 兰亭 曲水序,有乐极悲来嗟悼之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六:“谁料乐极悲来!快活不上一年,撞着 元 政失纲,四方盗起。”
“乐极悲来”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è jí bēi lái,其核心含义是快乐到极点时,往往会转而发生悲伤的事,体现了事物发展到极致后向对立面转化的哲理。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核心含义
指人在极度欢乐之后,可能因过度放纵或环境变化而遭遇不幸或悲伤,强调物极必反的规律。例如《云笈七签》提到“乐极悲来,物盛则衰”,说明盛衰交替是自然常理。
近义词
“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均表达类似概念。
最早记载
出自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八十三:“亏盈盛衰,物之常理……乐极悲来,物盛则衰。”。
文学应用
语法结构
作谓语、宾语或定语,常用于总结性语句,如:“谁知乐极悲来,他因过度庆祝酿成大祸。”
使用场景
哲学内涵
该成语体现了道家“物极必反”思想,与《周易》中“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的辩证观相通。
文化启示
提醒人们保持适度,避免因过度追求享乐而忽视潜在危机,契合儒家“中庸”理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云笈七签》《二刻拍案惊奇》等作品。
乐极悲来(lè jí bēi lái)这个词是由两个成语搭配组成的,分别是“乐极生悲”和“悲极生乐”。它的意思是当人们过度欢乐时,往往会随之而来的是悲伤或不幸。
乐极悲来的字可以拆分为:
乐极悲来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写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的“乐极悲来”用来表达美好事物过渡到悲伤的情感。
乐极悲来在繁体字中写作「樂極悲來」。
在古时候,乐极悲来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字形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来”字部分,古代使用的是“來”字的写法。
以下是乐极悲来的例句:
乐极悲来的近义词可以是“喜之必及忧”,反义词可以是“悲中有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