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桃花源的意思、桃花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桃花源的解释

(1) [the Peach Garden]∶在湖南省桃源县境,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天然公园,传说陶渊明因此地而作《桃花源记》,故而得名

(2) [Arcadia]∶又称“桃花浔”,“桃花洞”。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详细解释

晋 陶潜 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 秦 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 梅尧臣 《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杨朔 《木棉花》:“ 香港 ,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桃花源是汉语中一个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面本义与地理意象

指遍植桃树的水源地带。这一意象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开篇的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处“桃花源”字面指武陵渔人偶然发现的桃花林尽头的溪水源头(“林尽水源”),构成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

二、文学典故与理想社会象征

特指陶渊明虚构的与世隔绝、安宁祥乐土。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源”被赋予深层社会寓意: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居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完全隔绝于乱世纷争。这一意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乌托邦社会的经典范式,象征人们对没有战乱、压迫、贫困的理想生活的集体向往。

三、文化引申与哲学隐喻

在长期的文化沉淀中,“桃花源”衍生出以下抽象含义:

  1. 避世隐居之地:指代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隐逸场所,如王维《桃源行》中“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的意境。
  2. 精神净土与心灵归宿:喻指个体内心向往的安宁境界或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粹精神世界,常见于文人诗词表达对超脱境界的追求。
  3. 难以复寻的梦幻之境:因《桃花源记》中“遂迷,不复得路”的结局,“桃花源”亦暗含美好事物转瞬即逝、可遇不可求的哲学意味。

文化影响

该词深刻影响了汉语表达,衍生出成语“世外桃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泛指一切理想化的、脱离现实纷扰的美好境地。历代文人如李白(《山中问答》)、苏轼(《和桃源诗序》)均对“桃花源”意象进行过再阐释,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中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精神符号。


参考资料来源

  1.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华书局《陶渊明集校笺》)
  2. 《汉语大词典》“桃花源”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3. 《中国文学典故辞典》“桃花源”条目(齐鲁书社)

网络扩展解释

“桃花源”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意象,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出处 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故事描述渔人误入隐秘山谷,发现秦代避乱者后裔聚居的世外之地,那里桃花遍野、民风淳朴,无战乱与压迫。

二、基本含义 指代两种意境:

  1. 理想社会:象征安宁和谐、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包含“无阶级剥削”“人民安居乐业”等乌托邦特质;
  2. 避世隐居地:表达对现实不满时,追求远离尘嚣的精神寄托。

三、文化象征 •精神寄托:在动荡年代(如魏晋南北朝)成为对抗黑暗现实的理想符号; •美学意象:桃花林、山洞、良田等元素构成中国传统山水田园的经典意境。

四、现实关联 湖南省桃源县有“桃花源”景区,相传为陶渊明笔下的原型地,现已成为融合文学与自然景观的文化地标。

拓展:该词衍生出“世外桃源”等成语,现代常被引申形容未被世俗侵扰的纯净之地,如生态保护区、心灵休憩所等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炳烁捕掳不迁産量陈醋逞奸辰马蹿跶断饨烦多放钱烦数返走发引凤髻符呪诡士海粉核电站覈举华虫花旦彗孛夹脑娇惰孑遗稽据麂目荆鸠斤凿酒经类义伶丁灵通柳娇花媚六州铁马磨面面俱到迷天默祝諵諵宁谧七香轮缺门人日洒然扇轿慎静神武门水纹素衣白马缇缃歪行货妄生穿凿望甎文塞无回豁无支奇缃核桃纤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