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捕掳的意思、捕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捕掳的解释

见“ 捕虏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捕掳"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语义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可解析为:通过强力手段抓捕并控制他人。该词由"捕"(抓捕)和"掳"(掠夺)两个语素复合构成,形成"捕捉掳获"的并列式构词结构。根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释义,该词特指军事行动中对敌方人员的俘获行为,常见于古代战争文献记载。

在历时语义演变中,"捕掳"的词义范畴有所扩展。清代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五回中"将人捕掳到深山里做工"的用例,表明其已衍生出非法劫持的贬义内涵。现代汉语中,该词多保留书面语色彩,常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将其列为"掳捕"的异形词形式。

从词性特征分析,"捕掳"属及物动词,其典型句法结构为"施事者+捕掳+受事对象"。在《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捕掳得二百余匹好马"的经典用例中,展现出该词对动作对象具有强控制性语义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捕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含义
    “捕掳”是“捕虏”的异写形式,读音为bǔ lǔ,核心含义为俘获敌人 或被敌人俘获。它既可表示主动的俘虏行为(如战争中捕获敌方人员),也可指被动成为俘虏的状态。

  2.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古代军事场景中,如《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樊哙“捕虏四十四人”,指俘获敌方士兵。
    • 《后汉书·王霸传》提到“捕虏”作为将军的省称,用于军事职衔。
  3. 现代语境与引申

    • 郭沫若在《月蚀》中借用该词,比喻上古时期男子掳掠异族女性为奴的枷锁演变为女性首饰,赋予其文化隐喻。
    • 李大钊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用“捕虏”指代被俘者,强调战争中的俘虏交换现象。
  4. 近义词与关联词
    与“俘获”“擒拿”等词义相近,但更侧重战争或冲突背景下的行为。反义词可为“释放”“解救”等。

  5. 使用注意
    现代汉语中,“捕虏”更常见于书面或历史描述,而“捕掳”多为异写形式,两者读音和含义一致。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史记》《后汉书》等历史典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变灭兵额部守岑壑蝉组冲凝楚王祠搭题怛突动众度己以绳顿撇多侧面多闻阙疑恶狠狠芳年粪池丰浸分韵高橇供断还赎诃佛骂祖何水曹核叙化合画楼浣水虎体熊腰蛟浪讥调矜愚饰智济助决发泪涟雷辗联动炼句栎树犂鼠卤簿逻莎谩诞谟盖没世不忘拿把廿四堆念望破死忘生器爱邱墟水禽书名说豫岏岏濊濊无慧无生之学下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