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核荐举。《后汉书·卢植传》:“用良者,宜使州郡覈举贤良,随方委用,责求选举。”
“覈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现代用词“核举”相通,主要用于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覈举”指审核并荐举人才的行为,强调通过严格考察后推举符合标准的人选。该词由“覈”(通“核”,意为审核、核实)和“举”(荐举)两部分组成,体现古代选官制度中考核与推荐并重的特点。
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卢植传》的记载:“用良者,宜使州郡覈举贤良,随方委用,责求选举。”此句意为选拔贤能之士时,应要求地方官员严格审核并荐举人才,根据实际情况任用。
使用场景
在古代文献中,“覈举”多用于描述官员选拔或人才举荐的规范性流程,例如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时需经过层层审核,确保被荐者德才兼备。
字形与演变
“覈”是“核”的异体字,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核举”,但含义一致。这种用字差异反映了汉字简化前后的不同书写形式。
覈举(hé j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仔细辨别、详细考察。该词的拆分部首是见字旁(⺕)和矛字旁(矛),共有12画。覈举源自古代书法家和碑刻刻字人士在碑文和文件中的标记,用以表示某些行文、文句可能出现错误或不同意见。
覈举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解释为“辨别勘举也”。出于其辨别事物的含义,后来逐渐演变为详细考察事情或真相的意思。古代文人学士常常在书写文件或搜集材料之后进行覈举,以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繁体字中,覈举的写法与简体字完全相同,即「覈舉」。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覈举的字形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覈举在古代的写法是「覈舉」,其中「覈」部的字形为「⿹虍毛」,而「舉」部的字形为「⿱午手」。
1. 他在写论文之前,总是认真进行覈举,以确保每一个观点都得到充分的考察。
2.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覈举,以便得出一个全面准确的结论。
组词:核对覈举、仔细覈举、反复覈举。
近义词:检讨、考察、审查。
反义词:粗略、敷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