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孑遗的意思、孑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孑遗的解释

[survivor] 残存者;遗民

三陷之后,城中无孑遗。——《明史》

详细解释

(1).遗留;残存。《诗·大雅·云汉》:“ 周 餘黎民,靡有孑遗。” 毛 传:“孑然遗失也。” 陈奂 传疏:“《方言》《广雅》皆云:孑,餘也。靡孑遗,即无餘遗。”《后汉书·应劭传》:“逆臣 董卓 ,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开辟以来,莫或兹酷。” 唐 白居易 《寓意诗》之一:“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明史·黄凤翔传》:“与其要福於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於孑遗之赤子。” 郭沫若 《星空·洪水时代》诗:“那时节,鱼在山腰游戏,树在水中飘摇,孑遗的人类全都逃避在山椒。”

(2).残存者;遗民。《明史·忠义传四·徐世淳》:“三陷之后,城中几无孑遗。” 清 冯桂芬 《皖水迎师记》:“ 顾 贼嗣是拥众数十万,驰骋蹫躪於 浙 东西千里中,陷城无虚月,势益张, 江 浙 孑遗,无不趋 上海 洋涇之上。”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孑遗自然还是投降的,然而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

(3).指遗迹。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二:“那三两个堆积在一段高地上的庞大的顽石,说不定会是冰河时代的孑遗。”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 中国 文字的起源,或者 中国 原始文字的孑遗。”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孑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可结合不同语境和领域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残存者或遗民
    指经历灾难、战争等重大变故后幸存下来的少数人。例如《明史》中提到“三陷之后,城中几无孑遗”,形容战乱后几乎无人幸存。鲁迅也曾用“孑遗自然还是投降的”描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群体状态。

  2. 遗留或残存的事物
    古义中泛指孤立留存的事物,如《诗经·大雅》中的“周餘黎民,靡有孑遗”,意为周地百姓几乎全部消亡,仅存零星。


二、生物学中的特殊含义

在古生物学领域,孑遗物种(亦称古特有种或残遗种)指远古时期分布广泛,后因地质、气候变迁而退缩到局限区域的古老物种,例如:

这类生物被称为“活化石”,形态与化石记录高度相似,是研究生物演化的关键对象。


三、其他延伸用法


“孑遗”一词兼具人文与自然科学内涵,核心围绕“残存”概念展开,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更详细例证或生物学案例,可参考《汉典》《辞源》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孑遗》的意思

《孑遗》(jí yí)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在生物或社会个体中幸存的或残存的少数。通常用来形容生物遗传物质或文化传统等方面中的某种残余。

拆分部首和笔画

《孑遗》这个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子(zǐ,表示人的后代)和孓(jué,表示虫类的幼虫),共16画。

来源

《孑遗》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汉字。

繁体

《孑遗》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孑遺」。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古时候《孑遗》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结构和现代基本相似。

例句

1. 这个古村落是当地文化的孑遗,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2. 这些人留在这个城市的孑遗,成为了我们对过去的纪念。

组词

1. 孑然一身(形容一个人孑单独存在,没有伴侣或团体)

2. 残孑(指极少数残存的人或物)

3. 微流孑蚊(指非常细小的溪流中的小虫)

近义词

1. 遗存

2. 遗迹

3. 残余

反义词

1. 大量

2. 完整

3. 多数

别人正在浏览...

柏檟暴犷秉机操业赤彘出亡大风大浪大功耽阁当垆动悟斗帐端严法子風論浮漂甘蓝广略冠玉黑簇簇弘新怀纳互感撝夺狐神缣彩教卫金鼎进醵开晓客轮离却流风遗俗龙翰沦降漫幻蒙罩面谏麋肤难事袍领棚子剽袭前伐汽锅歧路亡羊遒利乳糜桑根线沙卤试销首嫡首陀属藳説朝南话暑期迢嶢穨坏县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