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re (tender) spot] 感到痛苦或疼痛的地方
触及痛处
(1).感到痛苦或疼痛的地方。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孝行》:“ 裴敬彝 父 知周 ……暴卒。 敬彝 时在 长安 ,忽涕泣谓家人曰:‘大人每有痛处,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废,事在不测,能不戚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寄儿 泪汪汪的走到草房中,摸摸臀上痛处道:‘甚么九锡,九锡,倒打了九下屁股。’”
(2).指隐痛的所在。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江泰 ﹞不觉谈到自己的痛处,捶胸。” 赵树理 《三里湾·天成革命》:“她妈出去以后,她躲在门里听到的评论,大体上和她妈听到的差不多,特别刺到她的痛处的,是‘一头抹了、一头脱了’这句话。”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我很想问问她文面的原因,又怕碰了她的痛处,不大好问。”
痛处是汉语中具有明确语义结构的复合名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义解析
“痛”指生理或心理的强烈不适感,“处”表示具体位置或情境。组合后,“痛处”既可指身体受伤或病变的部位(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疼痛或受伤的地方”),也可引申为心理上敏感、忌讳的弱点(如《汉语大词典》标注其比喻义为“不愿被触及的隐衷”)。
语义扩展
在文学语境中,“痛处”常被用于表达情感创伤。例如鲁迅《呐喊》中“揭穿旧社会的痛处”,此处借生理疼痛隐喻社会矛盾的核心问题,体现词汇的象征性。
语法特征
作名词时多受定语修饰,如“童年的痛处”“旧伤疤的痛处”;作宾语时常与动词“触及”“戳中”搭配,强调被动性,如“这句话戳中了他的痛处”(参考《现代汉语八百词》用例)。
近义对比
与“痛点”相比,“痛处”更侧重具体位置或事件(如《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辨析:“痛点”多用于抽象概念,“痛处”偏向具象化表达)。
注:引证来源均为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等权威辞书出版社公开发行的纸质词典,因版权限制未提供电子版链接,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正规书店查阅实体书籍。
“痛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字面解释
指身体或心理上感到痛苦或疼痛的具体位置。例如,受伤的伤口、疾病引发的疼痛部位等。
引申含义
也可比喻人内心隐藏的弱点、难以释怀的往事或精神层面的创伤。如“这句话戳中了他的痛处”,即触及了对方不愿被提及的敏感话题或情感弱点。
该词在文学或口语中常带有情感色彩,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是否涉及隐私或敏感内容。如需更详细释义,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或《沪江在线词典》。
包藏别开生面博访怅恋赤鸟夹日躭味道不的钿合雕雕东牀娇客烦猥凤毛鸡胆枫人跟头供备孤哀子估校和扁宦寺将门有将玑贝寄恨籍禁疾首蹙额冀图旧部狯猾髡跣郎官星懒拖拖牢愁乐童陵谷沧桑令上旁听席陪面飘带屏掷婆娑儿堡塞普同搴取铅桶清炖权要人眷纱子勝否石斗死霸似动现象糖萝卜弹簧逃军梯路慰情聊胜无卧护妩媚庠老销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