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re (tender) spot] 感到痛苦或疼痛的地方
觸及痛處
(1).感到痛苦或疼痛的地方。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孝行》:“ 裴敬彜 父 知周 ……暴卒。 敬彜 時在 長安 ,忽涕泣謂家人曰:‘大人每有痛處,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廢,事在不測,能不戚乎?’”《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寄兒 淚汪汪的走到草房中,摸摸臀上痛處道:‘甚麼九錫,九錫,倒打了九下屁股。’”
(2).指隱痛的所在。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江泰 ﹞不覺談到自己的痛處,捶胸。” 趙樹理 《三裡灣·天成革命》:“她媽出去以後,她躲在門裡聽到的評論,大體上和她媽聽到的差不多,特别刺到她的痛處的,是‘一頭抹了、一頭脫了’這句話。” 楊朔 《滇池邊上的報春花》:“我很想問問她文面的原因,又怕碰了她的痛處,不大好問。”
痛處是漢語中具有明确語義結構的複合名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解析
“痛”指生理或心理的強烈不適感,“處”表示具體位置或情境。組合後,“痛處”既可指身體受傷或病變的部位(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為“疼痛或受傷的地方”),也可引申為心理上敏感、忌諱的弱點(如《漢語大詞典》标注其比喻義為“不願被觸及的隱衷”)。
語義擴展
在文學語境中,“痛處”常被用于表達情感創傷。例如魯迅《呐喊》中“揭穿舊社會的痛處”,此處借生理疼痛隱喻社會矛盾的核心問題,體現詞彙的象征性。
語法特征
作名詞時多受定語修飾,如“童年的痛處”“舊傷疤的痛處”;作賓語時常與動詞“觸及”“戳中”搭配,強調被動性,如“這句話戳中了他的痛處”(參考《現代漢語八百詞》用例)。
近義對比
與“痛點”相比,“痛處”更側重具體位置或事件(如《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辨析:“痛點”多用于抽象概念,“痛處”偏向具象化表達)。
注:引證來源均為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等權威辭書出版社公開發行的紙質詞典,因版權限制未提供電子版鍊接,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正規書店查閱實體書籍。
“痛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指身體或心理上感到痛苦或疼痛的具體位置。例如,受傷的傷口、疾病引發的疼痛部位等。
引申含義
也可比喻人内心隱藏的弱點、難以釋懷的往事或精神層面的創傷。如“這句話戳中了他的痛處”,即觸及了對方不願被提及的敏感話題或情感弱點。
該詞在文學或口語中常帶有情感色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是否涉及隱私或敏感内容。如需更詳細釋義,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滬江線上詞典》。
補苴乘勝追擊鸱義春愁麤坌大孤山鬥合翻戲公奉槶臉歸美故主橫貫後名槐燧花衣化主鹄色較場急健扃閉積貯離合悲歡另眼看待林篁理遣離觞鹿蹊曼帛妙手丹青末末黏黍諾臯驽愚陪累片斷瓶頸全盤肉頭厚燒高香少可深毖聖辰省勁,省勁兒省要深思遠慮社友失寵施散收檢壽觞速戰速決天不絕人妄語文案五粱禾無厘頭向暮小掠謝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