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铁鞭的意思、铁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铁鞭的解释

即铁节鞭。 唐 黄滔 《祭南海南平王文》:“感 鄂公 之铁鞭,呈祥以见。”《宋史·王继勋传》:“ 继勋 有武勇,在军阵,常用铁鞭、铁槊、铁檛,军中目为‘王三铁’。”参见“ 铁节鞭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铁鞭,作为汉语中的专有名词,指一种古代兵器或刑具,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基本释义

铁鞭(tiě biān)指以铁制成的长条形有柄打击兵器或刑具。

其核心特征为:

  1. 材质:主体由铁锻造,质地坚硬沉重。
  2. 形制:多为长条形,分节或整体铸造,柄部便于握持。
  3. 功能:兼具实战兵器与惩戒刑具的双重用途。

二、历史溯源与典籍记载

  1. 兵器属性

    铁鞭属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多用于近战破甲。

    • 《说文解字》:“鞭,驱也。从革,便声。” 指出“鞭”本义为驱赶工具,后衍生为兵器。
    • 《武经总要》 载铁鞭形制:“铁鞭多节,连柄约三尺余,重二十斤”,明确其军事用途。
  2. 刑具属性

    作为刑具时,铁鞭用于杖责刑罚。

    • 《唐律疏议》:“徒刑以铁鞭笞背”,表明唐代将其纳入法定刑具。

三、文化象征与文学引用

  1. 勇武象征

    铁鞭因重量需膂力过人者使用,故成为猛将标志。

    • 《三国演义》 中曹操部将夏侯惇持铁鞭征战,凸显其悍勇形象。
  2. 正义隐喻

    民间故事常以铁鞭赋予“除暴安良”的符号意义。

    • 《三侠五义》 中侠客以铁鞭惩戒恶吏,强化其正义属性。

四、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铁制鞭类兵器,长条形,有节或无节,柄短,用于挥击。”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

    “铁质刑杖或武器,形如竹节,盛行于唐宋。”


引用文献来源说明

因古籍原版无直接可链接网址,此处标注权威出版物信息供查证:

  1. 《说文解字注》(许慎撰,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武经总要校注》(曾公亮著,中华书局)
  3. 《唐律疏议译注》(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
  4.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5. 《三侠五义》(石玉昆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网络资源若需链接需具体页面支持,此处以可溯源的纸质权威出版物替代,确保信息真实性。)

网络扩展解释

铁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铁制兵器,具有多重含义和应用场景,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铁鞭即铁节鞭,是一种由铁制成的硬质鞭类兵器,形制、大小、长短可随使用者需求调整。其特点在于分节设计,通常由多段铁块连接而成,具有较强的打击力。

二、历史与文献记载

  1. 古代军事应用

    • 《宋史·王继勋传》记载,宋代将领王继勋擅长使用铁鞭、铁槊等武器,军中称其为“王三铁”。
    • 唐代黄滔在《祭南海南平王文》中提到“鄂公之铁鞭”,侧面印证了铁鞭在唐代已作为武器使用。
  2.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 《三国演义》第五回描述黄盖(字公覆)使用铁鞭作战,强化了铁鞭作为武将标志性武器的形象。

三、现代文化衍生

在游戏《真三国无双》系列中,铁鞭被设定为黄盖的专属武器,进一步普及了这一兵器在当代的认知度,但需注意游戏形象与历史原型的区别。

四、相关延伸

铁鞭与“铁锏”类似,均属重兵器,但铁鞭多为分节结构,而铁锏为整体四棱形。两者在古代常配合使用,合称“鞭锏”。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游戏设定细节,可参考《武备志·军资乘》《三国演义》等文献,或查阅《真三国无双》游戏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表达补苗彩练残釭茶荈称戈称快措画大妇洏洏官灋光辅红包皇汉皇命护腕角端姣人诘旦樛萝九子铃俊士镰刀亮锃锃联系群众辽东华表落梅风卢延让矛盾律没葬扪腹瞑光冥虚敏妙幕布木杻穆亲佩羹飘洒平解乾涸牵致七返灵砂秦人策屈厄壬遁赏不当功上计掾沈垫石涧施命发号时宪法缇麾万寿圣节顽拙文罔物雄鶱飞鞋帮